【是難以選擇,還是害怕受傷?】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我也不願意,但我有我的事業,請你體諒我假日無法陪你……」
「我們的公司就是如此決策,請你多多包涵……」
「這是我父母親的想法,要不是他們堅持,不然我也想……」
這幾句話你熟悉嗎?你有說過類似的話,或者聽過類似的話嗎?
上面的三句話乍聽之下很無奈、很難抉擇,但當它們說出口的時候,其實都已經清楚地做出了選擇:你已經選擇了你的事業、你早已認定你的團隊比較重要,以及,你已經做出了寧可放棄己見而順從父母的決定。 Read More
「我也不願意,但我有我的事業,請你體諒我假日無法陪你……」
「我們的公司就是如此決策,請你多多包涵……」
「這是我父母親的想法,要不是他們堅持,不然我也想……」
這幾句話你熟悉嗎?你有說過類似的話,或者聽過類似的話嗎?
上面的三句話乍聽之下很無奈、很難抉擇,但當它們說出口的時候,其實都已經清楚地做出了選擇:你已經選擇了你的事業、你早已認定你的團隊比較重要,以及,你已經做出了寧可放棄己見而順從父母的決定。 Read More
人們會深受焦慮與憂鬱等負面情緒所苦,經常與內在的心念、想法、或思考方式有關。
演化痕跡使然,使得人類大腦仍具有相當居安思危的傾向,所以人們的起心動念之中,經常具有負面的成分,無論是懊惱過去已經發生之事,抑或憂慮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
特別是腦中種種負面自我評價的想法,例如,我做不到、我不夠好、我不行、我很沒用、我很差勁、我註定是個失敗的人…等,當你深信不疑且照單全收時,便容易導致情緒困擾。
假使腦中「我不夠好」的心念,是促使自我改善或進步的動力來源,那未嘗不可;但是如若充其量只是自我打擊的念頭,當你將它與自己劃上等號時,只會徒增煩惱跟阻力的困擾罷了。 Read More
「從今以後,袂擱有煩惱、袂擱有病痛,全部都好了……」法師一邊將滾燙的湯藥端放在靈堂前、口中一面複誦經文。明仔拿著三柱香、淚流滿面,全然無法接受幾個星期前才開心幫媽媽拍的照片,竟然成了靈堂上高掛的遺照。
明仔的父親早逝、自己從小就出外工作,很少時間回家。這一年來,隱隱約約感覺到媽媽好像悶悶的、有心事,但又不知道是為什麼。關心媽媽的時候,她都說自己吃得飽、穿得暖、完全沒煩惱,要明仔放心、好好地在外衝事業。
言猶在耳。
當他接到鄰居打電話來說媽媽在家自殺身亡多日時,他完全無法置信。等到在母親的床頭櫃發現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他才恍然大悟。但再多的眼淚與自責,都換不回母親的生命。 Read More
我們在人生中的困境,常是反映出自己內在的一面鏡子。當我們面向鏡子中的自己時,總是能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模樣;而當我們觀看人生中所發生的諸多事件時,也總是能映現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對於一個心中常懷怨懟的人,可能常常會將內在的不滿,反映在其現實生活中。而一個心中常懷感恩的人,則可能常會因為有著內在的豐盈感,而使其生活過的愈來愈順遂。
這些在現實生活中呈現出來的種種樣貌,就如同我們在照鏡子般,其實大多反映出我們自己內在的縮影。若想要轉化我們所遇到的困境,使得生活能夠過的愈來愈順遂,或許先去除那存在已久的內在根源,會是個不錯的開始;雖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若能試著去運用一些資源,使自己能因而真正放下內在的執著,則或許能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轉變成自己想要達到的期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