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靈篇章
【你和你自己的對話-焦慮篇】
撰文者:田明珠 諮商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
當你種下一個想法,你將得到一個行為;
當你種下一個行為,你將養成一個習慣;
當你種下一個習慣,你將得到一種性格;
當你種下一個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修改自印度諺語》
在從事心理師工作的多年經驗裡,有時會接觸到一些常感到焦慮的人,其所面臨的狀況令自己很是受苦。如腦袋在焦慮時停不下來,時常流竄著對自我的許多負評(內言),而這些內言幾乎都是自己的揣測,例如總是想到會發生最糟糕的結果。而該些想法迫使自己做出限制性的行為,盡量避開會感到焦慮的源頭,包括外在的人事物等不同對象。就好像自己真的發生如想像中的狀況,例如總是會在意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殊不知這也是幻化而成的一種現象,只是已習慣把它們當成真實的狀況。
焦慮者的身體常處在一種緊繃狀態,更甚者會出現頭痛、心悸、胸悶、胃痛等現象,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很不舒服。而身體的狀況其實相當不好受,通常可能會有失去控制的感覺,因為當下的身體反應如此真實。而腦袋也會一團亂,常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覺得自己好糟糕..」的念頭,有時也會出現較低落的狀態。當這些想法、行為和身體的狀態反覆出現,且形成一段時間後就會逐漸養成了習慣,接下來就會出現一套自動化的反應,久而久之,則會愈加固著。
於是,我們會聽到「這就是我的個性,我的命啊,很難改變..」之類的話語,而這些對自我的認定就會被刻劃在心底,日復一日地形成負向的信念循環。只要一有外在的刺激事件發生時,就會啟動這一套的自動化思考、行為及身體反應,看似真的頗難掙脫這些自我的束縛,難道人生就要這樣過下去嗎?如果沒有給自己機會去發現,其實是有可能做出改變的。如果不願意去練習對自我的覺察力,人生就會一再複製前述的狀況,陷入沒有希望的境界裡。
朋友,如果你願意給自己機會去嘗試,那些有關對自我覺察力的練習,其實在坊間有著許多不同的方式,只要是有益於自己想要的改變,都可以是適合的練習方法,你所投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會是挹注在己身的養分。我在這裡介紹的以下幾種方式,都是親身經驗過的有益之法,如果你願意持之以恆的練習,將會發現有一片新大陸,就在你的眼前展開著。以下是一些有助於自我覺察的經驗分享:
一、 請在生活中多多使用你的外在感官管道(視聽味嗅膚),它們原本就是我們身上的一部份,把注意力放在外面的世界探尋,去多看、聽、品嚐、嗅聞、接觸感覺等行為,讓我們可以把小時候的自己找回來,試著以原始訊息去解讀不同的事件,減少許多較間接的解讀方式。
二、 請試著覺察當外在事件發生時,我們的內在也會有不同的感官管道(視聽味嗅膚)出現,還有我們對自己說話的內容(內言),在在都會影響著我們的身心狀況。然後練習去區辨那些內在的訊息,它們出現的頻率和排列組合等,都將有可能是覺察的一把鑰匙,以轉動那形成已久的慣性循環。
三、 當我們又進入焦慮的狀態時,可試著以腹式深呼吸的方式,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呼吸體驗,可安撫過強的交感神經系統,以調伏過於緊繃的身體,也可讓心情漸漸平靜下來。而這個方式需在平時就要練習,以備需要的時候可立即使用。
如果現在正在閱讀著文章的你,其中有一些文字觸動到你的心,甚至讓你感到心有戚戚焉!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走出那個讓自己迷路的迴圈,你將會發現原本的路徑會有縫隙,而光可以透過它穿梭於其中,以讓自己看到可以改變的地方。即使是只有小小的一塊地方,也可能會成就為大大的改變。只需要把新的覺察和發現,加上自己所期待的「新的自己」,然後試著融合在一起,將限制之處整合成有益於自己的,以持續養成一種新的習慣,就可逐漸取代舊有的負面循環,這樣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比較輕鬆。
–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田明珠諮商心理師#焦慮#自我覺察#感官管道#深度呼吸

【心苑祝福 05】
【了解情緒,轉化情緒】
撰文者:江明澄 諮商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
有位國外的心理學家,把情緒比喻為大象,而理智是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大象(情緒)的力量遠大於騎象人(理智),因而騎象人不能直接命令大象向左或向右,但卻可以引導大象,朝向騎象人想要的方向。因為大象總是依照生理及安全的需求(接近水源及可食植物,遠離毒蛇猛獸)而行動。如果您想隨心所欲地引導心中的大象(情緒),那麼了解情緒底下的需求,就是開始的第一步。
一種方法是這樣的:
當您心中浮現了某種情緒,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可以對它表示歡迎。想像它或許指向某個需求,隱藏在潛意識的深處,正等待您的發掘。不妨抱持著好奇的心情,把注意力轉向內在,感受這個情緒。覺察一下,它出現在您的身體的什麼地方:有的人煩惱的時候,會感到胸口悶悶的;悲傷的時候心會痛;焦慮的時候,腹部會有緊縮的感受,甚至有腸胃不適。或許您可能感到全身都無力,或是發冷、發熱。這些覺察都很好,歡迎這感受,這感受是您的一部份,接納它的來到。
當我對來談的案主說,嘗試去接納自己的感受時,案主常說無法做到。外在世界中存在著諸多的苦難:同學或同事的霸凌、老闆或父母公婆的無理要求、子女的身心疾病、配偶令人心痛的言語行動…等等,種種壓迫與不公平對待。的確,我們不想承受也不想屈服於這些苦難,同時也要想辦法要去改變或是對抗。我想要鼓勵您接納的,不是這些苦難,而是當您承受這些苦難時,您內在浮現的感受。不管是面臨什麼樣不公平的苦難,接納自己可以難過,接納自己可以生氣,接納自己可以脆弱,接納自己可以感到無助,接納自己心中浮現的任何感受。
許多案主內心常有些自我要求的想法:在挫折時常批評自己不夠堅強不夠努力,在被霸凌時要求自己不能生氣,在被責罵時不能哭泣。然而,在事件當下沒有適當表露的感受,並不會從此消失,只是壓抑而已。每當回想到過去的事件時,情緒就會浮現,重新佔據我們的身心,不斷折磨我們。而解除情緒折磨的方法,就是覺察並陪伴自己的內在感受,即使外在的苦難中,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自己,自己仍然可以為自己做一些事:接納自己的感受、陪伴這感受。
當您可以接納並陪伴自己的感受,與自己同在時,有時候,情緒底下的內在需求會開始浮現。情緒信號指出的需求,可能是:我渴望被信任、我想要被肯定,我期待自己值得被愛,我要安全感,我想要被尊重,我需要被重視…。不管在現實中,這些需求能否滿足,我希望您嘗試著去肯定自己。每個人都可以有這些需求,您當然也可以有這些需求,也值得被滿足。您可以大聲地對自己說:我值得被信任、值得被愛,也值得被保護、被尊重、被重視。
當您走過了上述的歷程:接納自己的情緒、陪伴自己、覺察需求並肯定需求,您可以對自己表達感謝,因為您已經踏出了,幫助自己轉化情緒的第一步。
–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江明澄諮商心理師#了解情緒#轉化情緒#感受情緒#接納情緒

【創傷知情:從自覺到自決的療傷之旅】

撰文者:李嘉修 臨床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重點,
是能反覆覺察與體認自己的不安、疑慮、與恐懼感,
是過往創傷的印記與感受被觸動所致,
而非當下所經驗的人、事、物產生實際的威脅。
在原生家庭中經歷的心理創傷,對成長歷程有深遠的影響,可能導致低自尊、缺乏自信、容易自我懷疑、常感憂慮、難以相信他人,也容易產生孤獨感與缺乏歸屬感等後遺症。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與人接觸和相處最原初的地方,倘若在這當中缺乏關愛與溫暖,不受重視也缺乏自主性,反之,常是被忽略、責罵與挨打,便可能危及內在的自我價值感,使其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並相信這世界是充斥著危險的。
簡而言之,在原生家庭裡經歷心理創傷的人往往不相信自己,也難以信任他人。
Mia在成長歷程中,飽受許多可能連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心理創傷。雖然她未曾遭受嚴重虐打,不過小時候經常目睹酒後的父親,大聲咆哮喝斥母親、砸毀或摔爛東西,甚至與母親大打出手,這成了她兒時最避之唯恐不及的夢魘。
而印象中的媽媽,或許因為沉浸在自己悲傷的情緒裡,不僅常無力照顧Mia的心理需求,有時候甚至對Mia異常嚴格。她記得小學有次考試不小心沒考好,媽媽在半夜裡突然挖起熟睡的她,要求她跪在家門口反省,當時她雖然感到委屈,卻也認為是自己活該。
國中時有次她開心地買了件漂亮衣服,想在同學聚會時穿,沒想到媽媽突然發怒,責罵她亂花錢、就只知道玩,還拿起剪刀硬生生地把新衣服給剪破,當時她心裡感到很受傷也很憤怒。
Mia經常處於不知要責怪自己,抑或責怪爸媽的矛盾情緒之中,因為她知道爸媽相當辛苦,而且出發點是為她好,已盡他們所能供她吃飽穿暖及教育學習。最後她無法不這樣總結內心的糾結:「一定是我心裡有毛病吧!」
責怪父母的感覺很可怕,畢竟爸媽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長大,這種生養大於天的孝道觀念,經常讓人不由自主地把成長歷程所受的傷,全歸咎到自己身上,認定是自己不好,甚至相信必定是自己有問題。
然而重點不是咎責,也不是探究誰的錯,而是理解與認清自己內心所受的傷是真實的,更重要的是理解這絕對不是你的錯!
Mia說她諸多的心理困擾之一,就是無法好好地跟人相處,總覺得與人相處好難也好累。她意識到在跟人互動時,總是無法不在意他人的反應,經常要思前想後,深怕犯錯或是惹得對方不高興,而最終結果卻總是令自己更加懊悔。
有一回許久不見的朋友問Mia:「妳最近好嗎?」她心裡字斟句酌地想著:「如果我說很好,對方會不會以為我在炫耀些什麼?」、「如果我說不好的話,是否會讓對方擔心且造成對方困擾呢?」、「但若是我回答普通的話,似乎又太過敷衍了……」。
思來想去,最後Mia說了連自己都感覺困窘的話:「應該有六成好吧?可是好像也有四成的煩惱。」這種無所適從,彷彿動輒得咎並感到心累的互動經驗,可能都是源自童年心理創傷所產生的後遺症。
Mia總是無法忽視腦海中不時浮現的雜音:「別人會不會發現我是一個無趣的人?」、「我剛剛這樣講是不是很不得體?」、「主管說做事情不能三分鐘熱度是在說我吧?」、「朋友叫我不要一直說謝謝跟對不起,我真的是一個濫好人嗎?」、「我好像怎麼做都不對,是不是我能力太差?」、「心理師你是不是也覺得我很可笑?」
–
創傷知情 療傷的第一步
–
一個孩子在容易受到驚嚇的環境中成長,為了明哲保身,逐漸練就敏感於周遭環境變化的能力,尤其非常善於察言觀色,除了得戒慎恐懼地留意別惹家人不高興,還得盡其所能設法使家人感到安心與放心。雖然絕大多數時刻,家人的情緒反應,根本不是小小的Mia所能控制的。
許多家庭創傷的倖存者,在避兇都惟恐不及,更遑論趨吉的成長歷程中,自我的發展受到相當大的抑制,鮮少有在他人面前自在做自己的體驗。所以長大成人之後,往往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甚至壓根沒想過,也不敢想。
這些都是需要被看見的傷。我語重心長地跟Mia說:「我一點都不覺得妳可笑,可是妳的心在長大的過程中受傷了,如果妳願意的話,讓我陪妳一起走一段療傷的旅程吧!」
辨識出感受不好或情緒不佳,是從小到大烙印與殘留於身心記憶中的傷所致,是舊疾而非新傷,不是當下的處境不好,也不是自己不好,更非自己有什麼問題,是相當重要的。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重點,便是能反覆覺察與體認自己的不安、疑慮、與恐懼感,有很大一部分,是過往創傷的印記與感受被觸動所致,而非當下所經驗的人、事、物產生實際的威脅。可以辨識過去傷痛所帶來的後遺症,從而能夠選擇不同於以往的方式來回應,是療傷最為首要的第一步。
Mia曾經問我,為何在我們諮商的過程中,經常談到「覺察」?自我覺察,是心理諮商與治療中,相當重要且鼓勵培養的能力。然而光有覺察,可能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與困境帶來任何改變。我嘗試與Mia說明,自我覺察最終為的是能夠走向自我決定,換言之,自覺是為了自決。
有一則夫妻騎驢的故事頗發人深省。一對夫妻坐在一頭驢子上,路人見狀說,這頭驢子這麼瘦弱,你們夫妻倆加起來百來公斤,根本是虐待動物嘛!丈夫聽了便趕緊下來走路。此時另一路人說,哪有讓辛苦工作養家糊口的丈夫走路,妻子坐在驢子上享福的道理,好吧,只好讓丈夫坐上驢子。想當然爾,路人還是有話可說,唉唷!真是不懂憐香惜玉!最後不得已,夫妻兩人只好都下來牽著驢子走路。這時可以猜想路人反應吧,哈哈!笨死了!有驢子竟然不騎!
如果我們無法為自己的選擇定調,持續隨著他人的反應起舞,可能會被逼瘋而無所適從,最後夫妻倆只好一起合力扛起驢子走路了。有句話說得好:「當你活在別人的眼裡,就會死在別人的嘴裡。」
–
從自覺到自決
–
然而更令人困擾的,往往是來自內心的自我疑慮,以及腦海中所想像的他人的眼光與評價,才是真正惱人的根源。我們得清楚地意識到,沒有任何一種選擇與做法,可以盡善盡美,能夠討所有人歡心,必須認知到每一項選擇與決定都是種取捨。
覺察自己感受不好的來源,不斷認出這是創傷的後遺症所帶來不舒服的感受,放下自我苛責,理解不是自己有問題,而是舊疾隱隱作痛,並學習與內在的疑慮感共存,提醒自己,感受不好,不代表當下處境不好,也不代表我不好,然後持續練習堅定地為自己作主與作決定。
療傷無法速成,在往後人生的日子裡,能夠帶著覺察練習安頓與照顧自己曾經受傷的身心,更加看重自己,對自己更為寬容與慈悲,不斷去感受自己想要什麼,表達自己需要什麼,練習從自覺走向自決,慢慢地脫離過往有如驚弓之鳥而擔心受怕的狀態,然後可以越來越自在地做自己。
有一次諮商Mia對我說,她覺得自己最近好多了,她提出想要減少諮商頻率的想法。她的表達令我感到動容,我與Mia說,過去的她對於這樣的提議往往猶豫不決,因心中種種的顧慮而難以說出口,即使表達了,也會頻頻倒歉。
Mia笑著坦承說,其實她也鼓起很大的勇氣才說出口,並分享她留意到自己在生活中心境的轉變。比方說,當家人向她提出要求時,她可以更篤定地說出自己的感覺。和同事聚餐時也能夠更堅定地表達自己想要吃什麼。當朋友說她是焦慮依附型的人時,她也不再立即對號入座而警鈴大作,可以存而不論地先聽聽對方的想法。
她說很開心自己可以有如此的轉變,不再同過去一樣感到飄忽不定,彷彿在空中漂浮,只要別人隨意一句話,甚至自己的一個念頭,便開始動搖,對自己充滿疑慮。她形容這像是「落地」的感覺,雖說有時仍不免覺察心裡的不安和疑慮,但能鴨子划水般,更有意識地確認自己的方向與做法,更加自在地做自己了。
「真不容易!可以做自己的感覺真好。」我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感動,點點頭微笑地與Mia說:「自在,就是療癒最終要去的地方。」
–
*本文轉載於《張老師月刊》2024年2月號554期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