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靈篇章

【道別之路,溫柔以待】

No Comments

作者:陳美端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當在乎的生命逝去之後,你過得如何呢?

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真正發生時,不管是以為有心理準備或是讓人措手不及,仍可能對親友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跟影響;面對原本存在於某個位置的生命離開,生活中會有許多細微的感受與轉變。

接納情緒與關係的複雜性,探索陪伴自己的各種可能

隨著與逝者相處的過往故事,以及自己對關係的看法,對逝者可能有多種記憶和感覺,若在懷著感謝、懷念、不捨時,同時也有生氣、愧疚、不理解或未竟事務的心情,都是人之常情。在這不容易的時刻,允許自己各種心情的來去,甚至接受暫時感到混亂的狀態,是一種對己對人的體貼。有些日子可能只想獨處,和內心私密的感覺同在;有些願意接觸他人的日子,則可能因為有了允許各種感覺的空間,讓彼此能安心表達、互相支持。

內在感受的出現並沒有一定的時間表,有時在進行儀式與整理物品的過程中自然就有當下的心情流動;有時則在未曾意料的時刻,忽然感覺到與逝者的關聯或新的體會。放掉”應該有何反應才代表有感情/在乎”的單一標準,較能避免對自己和身邊人帶來批判和壓力。而當感覺到想與逝者有所連結時,可透過整理照片或有回憶的事、閱讀、電影、音樂、書寫、繪畫、靜心冥想或連結大自然等媒介,進行對話、梳理自己,也慢慢找回生活的秩序感。

尊重自己和身邊人,我們都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摸索著道路

面對共同親友的逝世時,能夠與彼此願意的人們互相關心照顧、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是很重要的支持。然而一起經歷的每個人都有各自與逝者的回憶和情感,也會因為關係狀態、個人價值觀和特質,及看待生死、面對變化方式的不同,而有各自的反應和歷程。即使存在差異,通常也有對方自己的需要和道理,像是對特定儀式的堅持、對死後世界的看法、留下/攜帶物品以保持連結的方式,對部分親友或許難以認同,對當事人卻可能是有力的安慰,只要不至於造成危害,自有其安心慰藉、因應改變或重新看待關係,而繼續生活的力量。

有些時候,難免會因為彼此當下情緒和價值觀差異而有衝突,也可能對他人的反應和選擇特別在意。靜下心時,回頭看看其中是否有著對自己心情的抗拒/批判,特別是憤怒、失望、沮喪、無助、害怕、對死亡或變故的焦慮等較難以接受的感覺;也可能是堅持於”什麼比較好、應該要如何”而心急。當我們能接納自己有此反應、試著安頓自身,而給出時間空間去理解彼此的需要,也就比較有機會鬆動各執己見的僵局,選擇和一起經歷卻又各自體會的人們和平共處。

順應際遇和心境的轉變,讓不同階段的體會自然發生

隨著生命內外在的持續累積和變化,在不同階段可能對逝者、對關係、對死亡、對生命有不同的體會。轉化對每個人來說或許有不同的意義,有時修復與療癒彷彿跨越時空,持續在反覆醞釀的過程中,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眼光,重新詮釋關係和生命經驗;有時在失落/哀悼/重整的歷程中,更加認識自己、更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和在乎的人事物、更深刻明白珍貴與渴望投入的;有時是單純經驗著生命的自然發生,而能選擇如何因應、回到生活。

在這段延續而又不斷轉變的歷程,選擇如何對待自己和身邊人、如何面對曾經執著或求不得答案的苦、如何允許自己去體會和轉化、如何看待過去的遺憾傷痛、如何逐漸尋回對現在生活的關注和實踐,都在點滴中累積,種種都蘊含著力量與智慧。

願我們一次一次回到清晰、安在。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預約晤談: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851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陳美端諮商心理師#道別#溫柔

【春節症候群】

No Comments

作者:林宛宣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農曆春節剛過,不知道你的心情如何?

如果你的心情愉悅,對自己有新的期許,並且充滿能量,非常恭喜你!也期望這份能量可以持續陪伴你度過嶄新的一年!

然而,身為一位在社區諮商所任職的心理師,我注意到在過完年後,有雪片般飛來的諮商預約,所以我想,或許也有些人,在過完年後,勾起了某些不好的經驗…

【那些不知如何應付的問候】

如果你還在念書,過年期間可能少不了被長輩關心身高、學業、未來規劃的環節;如果你剛出社會,或許有些親友會開始好奇你的職業、收入、交友狀況;如果你到了這個「社會」所認定的「適婚年齡」親友可能會為你感到著急,急切的想了解你們交往的進度、對象的條件,還有那句最「關鍵」的問題:「什麼時候結婚?」如果你結婚了,「什麼時候打算生孩子?」的問候可能也是家常便飯。

因為有好多的親友,平時來不及關心,一年就見這麼一次,帶來了許多讓人有點壓力的「關心」。

【辨識哪些想法讓你感到不舒服】

當你聽到這些話,心裡冒出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呢?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些情緒,試著問問自己「我怎麼了?」、「是什麼想法讓我有這樣的感覺?」

「當姑姑問我的工作是不是很閒的時候,我有些生氣,而且感覺自己被誤解。」、「被姑姑這麼一說,我會覺得自己的工作一文不值。」

在這裡,姑姑對工作的看法很快地被我們類化為對自己的貶低,或是將工作的價值與自我的價值畫上等號,並且很有可能的是,我們也害怕自己真的如此……

【「澄清」與「區辨事實/觀點」】

然而,姑姑真的這麼想嗎?

答案或許不一定,當姑姑說出:「你的工作是不是很閒?」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辨別這句話的意圖,並與對方澄清,在澄清的過程中,你或許會發現姑姑的意圖並不是要貶低你,會不會姑姑其實很羨慕你的工作呢?

而如果姑姑說出:「坐辦公室比我還輕鬆。」我們首先需要去區辨,這句話是「事實」還是姑姑的「觀點」,「你的工作是坐辦公室的。」是一個事實,但是「坐辦公室的工作比姑姑的工作輕鬆。」只是姑姑的個人觀點,並不代表事實。

【開發角色】

當你已經澄清對方的意圖,並練習區辨哪些是事實,哪些是他人的觀點,接著,你就可以開始開發不同的角色來回應對方了!

如果你選擇以「頑皮的姪子/姪女」角色回應,你或許可以對姑姑說:「對呀!我都嘛躺著賺~」

而如果你選擇以「貼心的姪子/姪女」角色回應,或許你可以反過來關心:「姑姑你平常上班的狀況還好嗎?」

不論你選擇以什麼樣的角色回應對方,請記得,你擁有選擇與轉換角色的掌控權,親友們或許並不完美,可能會以他們「習慣」的方式「關心」你的生活,然而,你和我也是,我們都不完美,但只要彼此能夠相聚的一刻,我們都可以試著去理解自己、理解對方,再給出合適的回應。

【尋求資源】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春節過後悶悶不樂的你,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向,由於每個人所遇到的狀況及擁有的資源不同,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訴說你的心情,或是感覺自己被負面情緒淹沒,並且不知道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歡迎你走進諮商室,心理師可以與你一起梳理情緒,對抗心中的年獸。

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對自己的內在有更多的認識與關照!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林宛宣諮商心理師#過年#親戚

【除了贏在起跑點,還有能陪伴他走過一生的寶藏】

No Comments

作者:吳宏仁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近日關於「每天只睡六小時的小學兄妹」新聞沸沸揚揚,各方的評論、意見及觀點也都不斷湧現,無論是反對或是贊成都各有說法,相信正在教養著孩子的家長們也都深有感觸。當大家都在討論著到底「贏」在起跑點的教養方式是否合宜時,我想從另一個觀點來談談,在人生的「贏」之外,孩子更需要在成長中學到的寶藏,足夠用來走過這一生。

第一個寶藏:同理心

是個老掉牙的主題,不過我會把同理心放在第一件事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同理心是當代孩子們所最容易缺乏的一件事。在越來越雲端的時代,孩子們伴隨著數位科技成長,必然地壓縮了直接與他人互動的機會,無論是交友、遊戲甚至是團體人際關係,在方便的科技之下有著極佳的效率,再加上充滿競爭的學習環境,會發現許多孩子的世界更多關注在「自己」,對於「他人」則不這麼在意,學習同理心的機會也自然就減少了。在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下,孩子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深度逐漸變淺,人際或親密關係支持的力量自然也就薄弱,當人生遇到困境時,陷入無助危機的風險也就相對增加。所以同理心不僅是人際關係中重要的情感榫鈕,其實更是能夠提供一個人在人生路上的危機保護傘。

第二個寶藏:表達意願

在諮商工作中,來談者願意將自己「説出來」這件事情,本身就具有很重要的治療意義。在述說的過程中,人們能夠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緒與想法,能夠信任他人將自己的內在呈現,能夠與人一起討論自己發生的一切。但是這樣「説」的意願,在許多孩子或青少年身上卻是相當缺乏,或者說不熟練的。無論是在過去曾經表達但得不到回應的失望經驗,還是在生活中沒有建立這樣的表達習慣(因為我們大人們也常常都不說),都讓我們的孩子越來越沈默,沈默到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都無從說起,直到發生了種種的問題才讓家長們錯愕卻又無從了解。因此,給孩子一個持續能夠自在表達的環境和態度,正是讓他們學會表達的沃土,當孩子願意跟爸媽講講生活中的瑣事,聊聊對於周遭人事物的觀感,甚至能夠在需要的時候訴苦求助,都是我們能夠給他最重要的一份禮物。當然,也許當孩子大了,有些事情不一定都會跟父母說,但是只要他擁有「説」的意願,在他未來的人生路上就一定能夠去尋找他能夠説的對象。

第三個寶藏:心理韌性

這個詞彙說起來稍有一些拗口,但是我認為它比較接近大家熟知的「挫折容忍力」、「耐心」、「享受當下」這三個概念的總和。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的孩子有著比過去更多的資訊與資源,他們有更多去嘗試和摸索的機會,也有更多允許失敗的寬容和接納。這原本應是一個不錯的發展趨勢,但是如果這些「嘗試」與「挑戰」只是為了「成功」或「有用的成果」,那就少了在過程中原本能夠獲得的寶貴經驗。所以我們常常會看見「每件事情剛開始都很有興趣,但是一遇到挫折就想放棄的孩子」、「常常做一件事情久了就抱怨無聊的孩子」、「覺得花費時間精力不符合成果CP值就不做的孩子(最常見的台詞應該就是:讀這個幹嘛,以後又用不到)」。接著會變成「什麼都想做,但是什麼都沒做的孩子」,最後演變成「什麼都不想做的孩子」。

要培養心理韌性,我認為需要以下幾個基礎概念練習:

1. 努力也許會成功,但是去「努力」這件事情本身就很值得讚許,試著去肯定做一件事情的「努力」而非「成果」。

2. 挫折和失敗當然很難受,但它也是一面認清自己實力的誠實之鏡,然後想想還有什麼是能力所及可以嘗試的改變。

3. 當情緒來臨時別急著躲開或解決,問問自己現在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情?在緩衝過後,再問問自己:我能做些什麼?

4. 練習從不同觀點或者與不同人討論同一件事物,很多無聊的事情其實可以被賦予新的意義或觀點。

5. 暫時把「有沒有用」的評論放在一旁,試著專心地、單純地去做一件事情,並體驗「過程」中的一切,如果可以找人討論看看這些過程內容就更好了。

聰明的你想必也看出來了,這些概念並非每個孩子都能夠自己做到或領悟的,所以如何「陪伴」孩子一起練習這些概念,正是作為父母可以做的重要任務。當一個孩子擁有心理韌性,就如同有了生命中重要的免疫力,能夠在挫敗哭泣後再次嘗試挑戰,能夠為了自己認同的目標展現恆心毅力,能夠在各種狀況或環境中安然自處。

贏在起跑點當然很重要,但是這一生要如何跑完也是必然要面對的考驗。有了同理心,就能夠與人建立緊密關係,在需要的時候彼此能互相扶持度過難關;有了表達意願,就不會一個人孤單承受痛苦,更能夠在述說的過程中療癒自己;有了心理韌性,即便人生遇到意外的狂風暴雨,也能夠在逆境之中找到肯定自己的意義。身為父母,當然希望儘可能給予孩子各種能夠「贏」或者「幸福」的資源,但是這一輩子有多長,會遇到的事情不可能全然預料,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夠擁有這三個寶藏,將能夠陪伴他們更安穩地走過這一生中的每個晴雨風浪。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吳宏仁諮商心理師#孩子#同理心#心理韌性#表達意願

【刻板印象的威脅】

No Comments

作者:侯巧玲臨床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最近因工作的緣故有機會跟一些在戒除一些舊習慣的大哥、大姊互動,我問他們關於小提琴他們想到甚麼,他們給了優雅、外國人、想睡覺、聲音像殺雞聲等回答。我又問他們關於黑手他們想到甚麼,他們說修理機械、修理機車、江湖味、香菸檳榔等回答。

最後,我問他們小提琴跟黑手之間有甚麼關聯,結果每個人都說沒有關聯、兩個東西天差地遠。其實大哥、大姊們的答案並未超出我的想像,因為之前他們說出正是一種對小提琴、黑手的刻板印象。

之後,我放了台灣一位黑手小提琴家洪培翔的影片,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上youtube搜尋。簡單介紹這一位藝術家,洪培翔雲林人,農家子弟,第一次接觸古典樂是青少年時期,當時他一邊幫忙務農一聽廣播,才發現有古典樂如此好聽的音樂。年少沒有資源的他以及為了要討生活,他並沒有學習音樂而是從事機械維修,等到他賺了錢三十幾歲到德國玩,接觸到小提琴,當時他向旅行團的團員借錢,湊到八千美元買了一把小提琴回國。當時的他真的是一位門外漢,小提琴買回來,要拉時卻發現琴發不出聲音,他拿著琴去樂器行確認自己是不是被騙了買到假的琴,才知道是因為沒抹松香小提琴才會沒有聲音。他拜託樂器行幫他找老師,開啟學琴之路。學琴的過程,朋友、老師剛開始多是認為他只是三分鐘熱度無法堅持多久,也許當時只有他看好自己,一路堅持不懈,他穿著吊嘎阿、藍白拖在店門口拉小提琴的身影上了CNN、受邀站上小巨蛋舞台在萬人面前演奏。

除了小提琴以外,他也學了多國語言包括英語、泰語、德語,他說一般人對黑手的印象下班後多是吃喝嫖賭,但他沒有興趣,他寧願把時間花在他有興趣的事,他說只要有毅力,想個辦法,堅持一定能學會。

洪培翔先生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不懈的努力,他也默默打破了刻板印象的威脅。刻板印象,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如女生數理比較男生差、黑人運動比白人好,洪培翔在影片說一般人認為黑手下班後喜歡吃喝嫖賭等。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有許多刻板印象,小至偏好、性別、學歷、年齡,大至種族、國籍、宗教信仰等。刻板印象常無形的影響著我們的信念、決策,我們可能不自覺。刻板印象的概念大家應該比較熟悉,那甚麼是刻板印象威脅呢?刻板印象威脅指一個人在某種環境裡,會擔憂或焦慮自己的行為,將會驗證那些對於自己所屬社會群體的負面刻板印象,而這種焦慮將會影響該人的表現,使得他的表現變差。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研究,1995年曾有研究者邀請了白人學生與黑人學生做實驗,實驗前,有一部分的學生被告知測驗與智力有關,有一部分的則被告知測驗是測試解決問題的取向與智力無關。結果發現,被告知與智力有關的那一組,黑人學生表現的比白人學生差,且達顯著。被告知測試解決問題取向的那一組,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表現一樣好。研究者認為黑人學生成績表現不佳,並不是源自於他們天生條件較差,而是因為黑人學生在被告知「測驗與智力有關」時,促發了認為自身種族及能力較差的刻板印象而產生了心理壓力。黑人學生不想被看得比白人學生笨,試圖像社會證明刻板印象是錯的,腦內資源為了應付額外的壓力(大腦的認知功能會不斷抑制負面情緒及想法,伴隨的生理壓力會影響前額葉的功能)反而影響原來的實力導致表現變差。驚奇吧,明明是錯誤的刻板印象,卻變成真實的預言。

日常中發現自己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脅怎麼辦? 我們可以告訴自己,刻板印象是通常是一種蓋括的看法,本來對一個群體部分的、片面的、不完全的概念。我們可以試著在生活中找到許多證明刻板印象是不合理信念的例子,證明刻板印象不是真的。另外,我們也可以像黑手小提琴家洪培翔一樣,從自我理解與肯定做起,清晰明確自己要甚麼和做甚麼,自然不陷入刻板印象威脅的泥濘裡。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851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侯巧玲臨床心理師#刻板印象威脅#自我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