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更看重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想法】陳梅慧 諮商心理師

「老師,我真的只是很單純地願意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沒有想要指揮大家,也沒有想要被當成領頭羊啊?為什麼他們要這樣說我?!」
「我根本就沒有說過她這樣那樣,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她,為什麼她硬是要這樣在背後說我?」……
很多案主前來諮商室,都是因為他人不真實的流言、批評、指責而覺得受傷、委屈、憤怒或哀傷,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人際困擾。偏偏這樣的人際困擾,也真的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連結,帶來一些破壞,會讓人因為這些不真實的言論而想要逃離關係,封閉自己,藉此保護自己不要再受到傷害了。
心理學家阿德勒才會說我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也才會說人一切的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若我們身處在無人島上,就沒有這些問題了!但同時,又有非常多的研究證實,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連結與敞開的關係,對個人帶來的支持力又是十分地重要,可以讓我們有更大的一體感,支持個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有力量地前行,那麼,對於這些他人不真實的言語評論,我們到底該怎麼看才好呢?
首先,我們仍是需要先確認一下這個困擾或問題的擁有者是誰?是別人還是自己,才能採取適合的立場與角色來因應。
在這個事件中,覺得受傷、委屈、憤怒或哀傷的人是我們,因此,這是我們「擁有」這個問題,這並不是說,是我們「製造」了這個問題,也不是說我們是那個出問題的人,但我們的確是那個被此問題所「困擾」的人,是對這個問題的存在感到「痛苦」的人,是最在乎這個問題有沒有被解決的人,因此,我們就說,我們是這個問題的「擁有者」。身為問題的擁有者,我們是那個要主動來解決問題的人,要主動調適自己、尋找資源、尋求改變之道,我們是這個改變的主導者。
其實,改變之道不外乎三種:改變別人,改變環境,或改變自己。我們細細地來看看這三者的可能性。
(1) 改變別人
這是我們最想要達成的結果,如果他人不要再說這些流言了,他們不要再以訛傳訛散布這些話語、不要再被這些傳言影響、甚至願意主動來找我們求證、為我們發聲,讓我們有機會可以澄清,流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嗎?這是最美好的方式啦!
但,這也是最不可控的方式啦!畢竟,嘴巴長在別人的身上,別人想怎麼說、怎麼想、跟誰說,都是他們自己決定的,是我們無法去「控制」的。
因此,這雖然是我們最常做的第一個改變之道,直接去要求別人不要說、不要聽、不要亂想,但往往成效非常有限,並很可能因為一直努力去試圖改變、控制別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而感到非常地無力、沮喪與挫折。
(2) 改變環境
改變環境是個可以考慮的做法,我們或許就選擇不與某些人往來了,搬家或移動自己的生活圈、交新的朋友群,或是把交友的重心移到另外一群人,不讓自己被這個環境中的某些人影響了。這也是我們常常選擇為孩子轉學、換安親班、或換工作場域…的方式,改變環境,直接與原有環境做切割,為自己帶來新的可能性,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只是,我們並不是隨時都那麼容易在人際環境中可以有那麼大的空間來移動與改變,或倘若這些人就是很親近的鄰居、親人或朋友呢?怎麼都逃不掉,又該怎麼辦呢?那真的讓人超苦惱的。
(3) 改變自己
我們總會覺得委屈的是,明明這是別人的錯,為什麼他們那樣亂講我,最後要改變、要來諮商的卻是我?而不是他們!!!
讓我來說說我的想法,這是我平常陪伴自己及個案時面對人際困擾的一些探討方向。
首先,我必須承認,這個問題是「我的」,因為我真的被困住了,因為他人的言語評論,我吃不好、睡不好、情緒很低落,這些都是我真實的現況,而那些說的人不痛不癢,真的讓人氣極了,但受影響的人仍是我,因此,為了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了我生活的平靜與滿足,我的確想要改變我自己,如果可以因此解決我的這些「症狀」。
確認我想要為這個「被困擾」的事實負責改變的責任後,我就會來到我的另一個考量:我當初會做這些事、加入這個團體、與這群人交往的「初衷」究竟為何?現在我的初心仍在嗎?那個點燃我內在熱情的火焰仍在嗎?
現在這種狀況,就好比我是運動場上流血、流汗又流淚的運動選手,我自認為盡心盡力在打球,為團隊付出;但或許是其他隊友不以為然,更多的可能是那些場上的觀眾或球評給出很多專家意見、噓聲或丟雞蛋,讓汗流浹背的我感到不被理解與委屈。我在氣極敗壞之餘,在自我檢討之餘,要回頭來想的是,我當初會來打球,為的是什麼呢?是為了這群觀眾嗎?是為了這些球評嗎?還是為了這些一起同心協力打拚的隊友?或是為了自己對這個運動的熱情?還是為了我自己的修鍊與成長?或是我的自我期許與抱負?為了我的生涯規劃與選擇?…
我會試著帶自己或前來求助的夥伴回到這個初衷來思考,畢竟,這才是自己當初上場的真正動機,也是對自己真正有意義的,旁人的口水只是旁人對我們的「想像」或「期待」,並不見得是真正的我們,我們要回到這一點來探索,來確定,我當初的熱情與動機是否現在還在,我還是和當初一樣,想要上場打球嗎?當我可以真正回到我的內心,回到最初的源頭來探索,我就比較可以在安靜中放下他人的干擾,來重新面對這個場面,重新思索自己真正的渴望,由自己的內在出發,可以重新做評估與考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回應」,透過反思與探索後給出的行動,而不是根據他人的言行造成我們不假思索的「反應」。
我們活在人群中,因此,無論做什麼事總是有他人的評論會不時出現干擾我們的,這是正常的,也是逃不掉的。但我以為,我們每一個人可以為自己做的,就是保守住自己內在的那把火,那股熱情,然後,覺察到自己的受干擾,回到自己來決定,面對這個困擾,我們想要怎麼做。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決定與負責,我們將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得更符合自己想要的樣子唷!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thumb-up-positive-super-gesture-458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