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靈篇章

【當我們走過傷痛,談創傷後的身心照顧】簡榆涵/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2016年在正當準備著圍爐、熱鬧過年的夜晚,無法預警的一場地震震碎了許多等待團圓的家庭。台灣社會,歷經維冠大樓倒塌、高雄氣爆、粉塵暴、遊覽車火燒車、捷運隨機殺人、八八風災…等等事件。『創傷』、『失落』對身處於經歷多次重大事件的你我早已經是不陌生的名詞,上述的這些重大事件不僅危及人身的基本安全,破壞了人們所居住的環境,同時也改變了身心的基本安全感和家庭原有的生活架構,為你我原本風平浪靜的生活丟下顆震撼彈。其實,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事件,『創傷』比你我所知道的更普遍。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日常生活中,受到突如其來的聲響或吼叫聲,瞬間全身緊繃、腦袋空白、心跳急促,接下來開始對於一點點聲音或可能疑似的狀況如驚弓之鳥』、『路上有輛腳踏車突然往你衝過來,然而,你僵在原地無法移動雙腳、身體微微發抖,卻怎麼樣也無法移動或做出反應』、『生活中顯得懶洋洋,沒有什麼事情能引起注意力或開心,身體僵硬、緊繃,感覺就是一天過一天』…。上述的描述當中,都是在經驗某些突如其來或長期影響而帶來的威脅後的反應。這些威脅都是具有壓力的事件,因此,當人們面臨巨大威脅,身心對應威脅並且整合威脅所引發的極端壓力反應時,就會容易發展出創傷後的症狀。 Read More

【是難以選擇,還是害怕受傷?】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我也不願意,但我有我的事業,請你體諒我假日無法陪你……」

「我們的公司就是如此決策,請你多多包涵……」

「這是我父母親的想法,要不是他們堅持,不然我也想……」

這幾句話你熟悉嗎?你有說過類似的話,或者聽過類似的話嗎?

上面的三句話乍聽之下很無奈、很難抉擇,但當它們說出口的時候,其實都已經清楚地做出了選擇:你已經選擇了你的事業、你早已認定你的團隊比較重要,以及,你已經做出了寧可放棄己見而順從父母的決定。 Read More

【透過認知脫勾與承諾的行動,豐富你的人生】李嘉修/臨床心理師

No Comments

人們會深受焦慮與憂鬱等負面情緒所苦,經常與內在的心念、想法、或思考方式有關。

演化痕跡使然,使得人類大腦仍具有相當居安思危的傾向,所以人們的起心動念之中,經常具有負面的成分,無論是懊惱過去已經發生之事,抑或憂慮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

特別是腦中種種負面自我評價的想法,例如,我做不到、我不夠好、我不行、我很沒用、我很差勁、我註定是個失敗的人…等,當你深信不疑且照單全收時,便容易導致情緒困擾。

假使腦中「我不夠好」的心念,是促使自我改善或進步的動力來源,那未嘗不可;但是如若充其量只是自我打擊的念頭,當你將它與自己劃上等號時,只會徒增煩惱跟阻力的困擾罷了。 Read More

【馴服孩子心中的彩色怪獸】簡榆涵/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再哭、給我有意見,我就揍下去了。小孩子意見那麼多是要幹嘛!』相信,上述的陳述語句,對許多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在您的成長過程當中,類似的對話可能經常出現於您的爸媽或是左鄰右舍管教小孩的情境。當您是個孩子時,可能從來都沒有人告訴過您,『我現在的怪怪、不舒服怎麼了?』、『我現在的感覺可能是什麼?』、『我該拿這些感覺怎麼辦?』。每當這些感覺出現的時候,哭鬧、脾氣成為表達需求、引起關注的方式,然而久而久之,這些方法形成一種自動化反應的模式。這樣的方式,不僅換不到大人的秀秀,反而是一頓的挨罵或責打,最後只好自己摸摸鼻子想辦法把這些不舒服吞下去、自行處理。回頭探望成長的軌跡,您是否會遺憾於缺少情緒教練的引導,而讓自己多了些摸索、多了些挫折、多了些不知所措?當您成為了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扮演孩子的情緒教練?

 

(更多 …)

【用「心」,聆聽與陪伴】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從今以後,袂擱有煩惱、袂擱有病痛,全部都好了……」法師一邊將滾燙的湯藥端放在靈堂前、口中一面複誦經文。明仔拿著三柱香、淚流滿面,全然無法接受幾個星期前才開心幫媽媽拍的照片,竟然成了靈堂上高掛的遺照。

明仔的父親早逝、自己從小就出外工作,很少時間回家。這一年來,隱隱約約感覺到媽媽好像悶悶的、有心事,但又不知道是為什麼。關心媽媽的時候,她都說自己吃得飽、穿得暖、完全沒煩惱,要明仔放心、好好地在外衝事業。

言猶在耳。

當他接到鄰居打電話來說媽媽在家自殺身亡多日時,他完全無法置信。等到在母親的床頭櫃發現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他才恍然大悟。但再多的眼淚與自責,都換不回母親的生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