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靈篇章

【如何面對三度延長警戒的慢性壓力】作者:陳韻如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當居家辦公看來不只是兩個禮拜的臨時應變,而是長達將近二個月的常態時,人的心理與行為會出現很神奇的變化,而這樣子的變化因人而異,個體差異非常大。在激烈競爭的工作職場,大家都在追求「快速調適、保持彈性、危機就是轉機、變動中存活下來的才是佼佼者」。但面對非常時期的調適與適應,「求快速」恐怕不是致勝關鍵。

心理諮商專業的訓練,讓我知道突如其來的疫情和連帶的影響,必定會形成一份不可避免的身心壓力,而且這類的壓力想必不會是瞬間飆升型,而是溫水煮青蛙型,一點一滴,累加在日常已然存在的慢性壓力之上,不知不覺之間,會讓人顯得沒耐性、易怒、焦躁、缺乏同理心、很快掉入選邊站的二元對立然後攻擊另一方。

這類緩緩堆積的慢性壓力有著非常驚人的偽裝術,除非我們刻意地去偵測它,勇敢地去承認它,再加上定期地去疏通它,讓它存在但不受它所控制,讓它保持在剛剛好的份量而不致被壓垮。

Read More

【歸屬感來自於自我接納與做自己】作者:李嘉修 臨床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宇欣(化名)說她在工作幾年以後,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她向我強調,她的生活並沒有過得不好,只是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
她說每天上班、下班,過著日復一日重複的生活。上班時她總是盡全力做好老闆交代的職責,同事有工作請她幫忙時,她也總是使命必達,而且她在工作上的表現也不俗,卻總是感到缺乏成就感。
下班後的生活,如果還有力氣與精神的話,除了陪兩隻貓咪玩耍外,宇欣經常就是吃東西、追劇、或是滑手機度過。偶爾與同事或朋友聚會時,總聽著別人聊孩子、購物等,令她提不起興致的話題。
宇欣說她發覺自己與人相處時,經常有種格格不入、尋不著歸屬的感受。某天加班回家之後,看著自己零亂的住處,她驚覺自己竟然過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日常。
我問她最常感受到的心情是什麼,她想一會兒,表情顯得有些失落地說:「應該是孤單與寂寞的感覺吧!」
人都需要也渴望歸屬感,需要有與人同在與連結的感受。然而許多人在尋求歸屬感時,會極力要求自己表現完美,以期待他人的肯定與認同,甚至不自覺地有取悅他人的傾向,而經常在這過程中漸漸失去了自我。
透過心理諮商,宇欣意識到,由於太過在乎與擔心他人的眼光,因此經常不習慣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以為只要自己表現「隨和」的樣子,別人便會認同她與喜歡她。
然而「隨和」經常也意味著得極力去配合、甚至滿足他人的需要與想法,久而久之,似乎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與重視什麼,生活也自然逐漸變得索然無味了。

Read More

【諮商室的故事】作者:田明珠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夜裡,他/她一遍又一遍訴說著傷心事…

我在旁陪伴、聆聽、覺知著…

 

他/她以自己的方式和節奏,

梳理著那早已亂成一團的思緒,

他/她不時地會再經驗到往事的衝擊,

然後一遍又一遍地回到原點,

又再試著從中抽絲剝繭,

如此反覆多次,

直到開始覺知慣性的存在,

就像黑夜中出現的光。

 

我們一起抓住那稍縱即逝的光亮…

它在暗黑的洞裡引領著我們,

即使前方的路糢糊不清,

我們一起守護那微光,

不讓它落下,

即使他/她的心裡滿懷恐懼,

我們卻依然向前行…

直到看見了大片的陽光灑落,

洞外就是一片藍天。

Read More

【心靈花園無期限】作者:張郁君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年假剛過又接著二二八假期,正好是春暖花開的季節,能夠在全球疫情尚未解除危機警報時,仍然過著正常的社交生活,這是一件幸福的事,許多人趁著連假跟著家人或好友相約到大自然去踏青。
走出戶外,看到繁花盛開,心情也跟著繽紛起來,平常時候的我們大多都忙碌著工作、家庭及生活瑣事,日復一日地重複著許多動作,連帶著心情也跟著自動化地變得毫無感覺,但毫無感覺並非沒有感覺,只是似乎感受不到快樂愉悅的心情,只覺得事情一堆做不完的煩躁、焦慮感。
即便作為心理工作者,其實就跟大多數的人一樣需要為了生活而忙碌,聽了很多人的生命故事也會有心累的時候,不一樣的是不一定要走出戶外就能夠看到繁花盛開,而是靜下來回到內在去創造一座心靈花園,為自己打造一座內在花園。
心靈花園如同一般的花園,需要時間去整理,剛開始可能是一片荒蕪的雜草堆,看似毫無生氣也沒有任何色彩繽紛的植物花朵,甚至連幾撮有顏色的小草都沒有,但在這雜亂無章的荒地底下蘊藏著許多微生物,而我們就是這座花園的園丁,要替這塊荒地翻土、拔除雜草、挑揀石頭、用雨水汗水滋養土壤,慢慢地乾土才會變成滋潤有彈性的沃土,進而成為未來花園的基底。

Read More

【從戲劇看人生:從《我的婆婆怎麼這麼可愛》看內在規條】作者:簡榆涵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近來公視上演《我的婆婆怎麼這麼可愛》一劇成為街頭巷尾耳熟能詳的夯劇,將關係最為難解的婆媳、親子議題搬上檯面,從婆媳問題、親子嫌隙、重男輕女、喪偶再婚…,貼近生活的寫實劇情讓眾多觀眾直呼:這簡直就是在講我家的事情。整部戲劇的故事都以婆婆林彩香為主角,她在丈夫驟逝後獨自撐起家中的老店,由於老店經營的不易以及年紀漸長而想退休到台北享清福。戲劇中呈現出彩香與五個子女媳婦互動相處的點滴、自己在面對喪偶後追求的幸福掙扎、為人母放不下的責任牽掛…。

婆婆林彩香在與諸位媳婦交手過招的劇碼,點出婆婆對於為人媳婦/女性的『應該…』,『財產就是要分給兒子』、『媳婦的就是要兒子著想』、『不希望媳婦改嫁』、『不喜歡媳婦/兒子女友的穿著』、『重男輕女』。這個『應該』、『必須』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思考以及引導著我們的決定、行動。這些『應該』、『必須』被建立的基礎往往是來自於我們從小所成長的家庭,我們從我們父母的身上、原生家庭當中學習到『家庭的規條』,甚至有些是沒有誰說,卻是透過經驗摸索出來、默默遵守的潛規則。我們來仔細自我檢視,以下的句子是否也是你很習慣,甚至奉為圭臬的道理,舉例來說:『哭沒有用,很丟臉…』、『嫁出去的女兒,撥出去的水』、『小孩子有耳無嘴』、『以和為貴』、『要表現好才會有人愛』、『打扮花枝招展會惹事』、『時間到就是要吃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