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靈篇章

【心靈花園無期限】作者:張郁君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年假剛過又接著二二八假期,正好是春暖花開的季節,能夠在全球疫情尚未解除危機警報時,仍然過著正常的社交生活,這是一件幸福的事,許多人趁著連假跟著家人或好友相約到大自然去踏青。
走出戶外,看到繁花盛開,心情也跟著繽紛起來,平常時候的我們大多都忙碌著工作、家庭及生活瑣事,日復一日地重複著許多動作,連帶著心情也跟著自動化地變得毫無感覺,但毫無感覺並非沒有感覺,只是似乎感受不到快樂愉悅的心情,只覺得事情一堆做不完的煩躁、焦慮感。
即便作為心理工作者,其實就跟大多數的人一樣需要為了生活而忙碌,聽了很多人的生命故事也會有心累的時候,不一樣的是不一定要走出戶外就能夠看到繁花盛開,而是靜下來回到內在去創造一座心靈花園,為自己打造一座內在花園。
心靈花園如同一般的花園,需要時間去整理,剛開始可能是一片荒蕪的雜草堆,看似毫無生氣也沒有任何色彩繽紛的植物花朵,甚至連幾撮有顏色的小草都沒有,但在這雜亂無章的荒地底下蘊藏著許多微生物,而我們就是這座花園的園丁,要替這塊荒地翻土、拔除雜草、挑揀石頭、用雨水汗水滋養土壤,慢慢地乾土才會變成滋潤有彈性的沃土,進而成為未來花園的基底。

Read More

【從戲劇看人生:從《我的婆婆怎麼這麼可愛》看內在規條】作者:簡榆涵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近來公視上演《我的婆婆怎麼這麼可愛》一劇成為街頭巷尾耳熟能詳的夯劇,將關係最為難解的婆媳、親子議題搬上檯面,從婆媳問題、親子嫌隙、重男輕女、喪偶再婚…,貼近生活的寫實劇情讓眾多觀眾直呼:這簡直就是在講我家的事情。整部戲劇的故事都以婆婆林彩香為主角,她在丈夫驟逝後獨自撐起家中的老店,由於老店經營的不易以及年紀漸長而想退休到台北享清福。戲劇中呈現出彩香與五個子女媳婦互動相處的點滴、自己在面對喪偶後追求的幸福掙扎、為人母放不下的責任牽掛…。

婆婆林彩香在與諸位媳婦交手過招的劇碼,點出婆婆對於為人媳婦/女性的『應該…』,『財產就是要分給兒子』、『媳婦的就是要兒子著想』、『不希望媳婦改嫁』、『不喜歡媳婦/兒子女友的穿著』、『重男輕女』。這個『應該』、『必須』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思考以及引導著我們的決定、行動。這些『應該』、『必須』被建立的基礎往往是來自於我們從小所成長的家庭,我們從我們父母的身上、原生家庭當中學習到『家庭的規條』,甚至有些是沒有誰說,卻是透過經驗摸索出來、默默遵守的潛規則。我們來仔細自我檢視,以下的句子是否也是你很習慣,甚至奉為圭臬的道理,舉例來說:『哭沒有用,很丟臉…』、『嫁出去的女兒,撥出去的水』、『小孩子有耳無嘴』、『以和為貴』、『要表現好才會有人愛』、『打扮花枝招展會惹事』、『時間到就是要吃飯』…。

Read More

【憂&憂我心~青少年&家長的心事話 Part III】作者:張馨怡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商所

No Comments

往往青少年走出諮商室,父母都會很期待知道孩子到底在諮商室和心理師說了甚麼他們不知道的事?以及孩子需要多少時間可以改變?可以變得不憂鬱?可以和父母的關係變好?學習更有動力?願意去上學? 著重的都是解決問題行為本身,但鮮少有家長真的關心孩子的身心狀態和情緒,或許就是這樣的眼光,造就了問題本身。

 

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的心急切,總期待短時間之內,單靠諮商就可以立竿見影,看到效果,且目標都放在孩子需要改變,很少父母會以為自己在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也需要調整。若過去十幾年來,親子之間的互動愈演愈烈,裂痕逐漸擴大,我想一時半刻,無人可以當個救世祖或魔術師,讓過去的誤解、仇恨頓時消失無蹤。

 

青少年諮商伴隨的親職諮詢尤其重要,親子關係中的父母及孩子同時是主角,就算看似發生在孩子身上的議題,回到家庭中,父母是和孩子最密切的人,也是具有責任的監護人和教養者,若可以多些覺察、理解與調整互動方式,或許對孩子的情緒穩定及問題改善更有幫助,那進入諮商室的就不該只有孩子,故「親職諮詢」是邀請家長進到諮商室,但以孩子為主體,幫助家長發揮親職角色的會談。

 

過去當父母在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時,最單純的願望就是希望小孩健康平安地長大,你對他有全然專注的眼神,努力去觀察及回應他的需求,但詭異的是從抓週的儀式中,會發現父母開始變調了,舉凡醫師、會計師、教師、律師、工程師、警察、法官….的期待頻頻出籠,令人不覺莞爾,原來這願望很快地就不再是這麼單純的「愛」。

 

Read More

【憂&憂我心~青少年&家長的心事話 Part II】作者:張馨怡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商所

No Comments

青少年處於一個尷尬階段,年齡半大不小,於法,介在被保護及需要承接自我負責的階段;想要自由,但大部分無經濟能力,行動範圍也有所侷限,需要仰賴父母的居多;情緒還在大腦的施工中尚未能發展良好,故常有失控或衝動的狀態;在認知思考部分,常被認定不夠成熟,思慮不夠周詳,尚未經歷現實社會的鍛鍊,於是常被否定。他們極力爭取自主性、掌控感、認同感,但同時又因為一些限制而被掌控,這之間充滿許多外在有形與內在無形的衝突。

青少年也處於與未來真實社會接軌愈來愈靠近的階段,同時被賦予許多的發展任務、期待與擔憂,在通往形塑未來自我的道路上,青少年需要儲備許多能力,相對地要承受巨大的壓力,然孩子是否會遇到困境?是否可以順利度過?這些需要被好好的關心與陪伴的部分,往往被我們輕忽了,父母也被心中的理所當然與框架限制住了,從孩子的角度如何看待?我們是否也有機會停下來聽聽青少年的心聲?是否好奇青少年眼中的父母是如何呈現與困住他們的?

有幸在諮商室中,透過自願或非自願來談的青少年的心與眼,他們在與父母互動時,發現有幾種難以承受的父母樣態~

 

Read More

【憂&憂我心~青少年&家長的心事話 Part I】作者:張馨怡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商所

No Comments

這些年,青少年前來諮商的比例逐漸增加,令人欣喜的是,心理健康可以從小開始被照顧與維護,而青少年族群的需求也逐漸被聽見和重視,有年齡層往下扎根的概念。然青少年是未成年人,故需有家長陪同,光從這一點看來,你會怎麼開始思考這”你憂、我也憂”的親子關係呢?

不過進到諮商室,發現同樣的「青少年諮商」,然還有不同的樣態呈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