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靈篇章

【負向情緒來了怎麼辦?】黃敏怡 臨床心理師

No Comments
負向情緒來時,常會讓人難以專注、睡眠品質變差、食慾驟變,嚴重時還會干擾我們的工作表現、家庭生活、人際關係等。當焦慮、難過、生氣等負向情緒頻繁出現,並擾亂到我們的生活時,可以怎麼做呢?
1. 先告訴自己:負向情緒不是我的敵人,而是來幫助我的朋友。
每種情緒都有各自的價值和功用,它們的出現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對外在情境做出適當地行為反應。例如:高興,可以讓我們更加投入當下活動,創造出更多美好的回憶;恐懼,讓我們對情境警備,以避免可能的危險。
負向情緒並非阻礙我們的敵人,相反的,它是一個前來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協助我們處理問題的好朋友。接納負向情緒,是和它好好相處的關鍵一步。

Read More

【單身.不寂寞~經驗分手後的療心生活】林怡君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所長

No Comments

想要瀟灑地揮一揮衣袖 卻拂不去長夜怔忡的影子
遂於風中畫滿了你的名字 思念總在分手後開始
-葉佳修 思念總在分手後

愛情,對多數人而言,是一場始於青春的戀(練)習曲,關於愛的經驗,有些人一見鍾情,高歌著因為愛所以愛;也有些人再見生情,細語輕唱著你從不知道我想做的不只是朋友,還想有那麼一點點自私的佔有…。而經歷了情深深雨濛濛的愛火之後,生命難免曲終人散的寂寞,無論是單方的決定、雙方的共識、或因天人永隔的離別…。在一個人經歷別離與苦痛當下,往往在心中開始思考著:是否可以好好的,陪著自己,走過分手的心傷與失落,是否可以從傷痛中復原,重建心情,開啟新的生活…?

剛分手不到一個月的念念說:「我對他的愛,上了癮…,而分手,最難受的就是生活中與他有關的種種戒斷症狀…」。在分手初期,多數分手者感到最大的困境是面對形單影隻的自我,彷彿天涯之間苦無療癒寂寞的感覺,而這樣的感覺,也正是讓我們探索對於感情看重的價值與意義的一個機會。

Read More

【關於讚美這件事~從欣賞的眼光開始】賴淑宜 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最近,屢屢遇到退縮、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個案,很難看見自己已經做得好的地方,整個人全然陷入“好還要更好”的洪流裡,沒有終點,只能疲於追求。那是一種始終上緊發條卻未曾有過鬆懈的狀態,唯恐鬆懈便會被失敗、落後、比不上別人等種種的假想敵人所敗下陣來。於是,很難允許自己休息,希望自己善盡任何時間來儲備自己,即使吃頓飯,都覺得是浪費時間。

而其實,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不也如此?看重效率,講求快速,期許凡事都有標準答案或是SOP,以作為走向成功的捷徑,於是乎,坊間許多文章的標題開始變成要如何如何的必做五件事…十要點,人的成功好像只有一種方向,只要照著這一張張的清單完成便可,但,究竟什麼才是成功?而人要成功,又需要完成多少張清單呢?

Read More

【你的「心」戴上口罩了嗎? 】黃馨嫺 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因武漢肺炎的影響,每天看著衛福部公告的確診案例,不禁開始回憶自己是否曾到過那個區域,耳語之間偶爾聽及誰誰誰前陣子從大陸出差回來的傳言,下班路過的藥局也都在固定時間排滿人潮…。面對這波疫情的來勢洶洶,反映了大家除了擔憂買不到口罩外,似乎今天在餐廳用餐,不小心打個噴嚏,都會惹來陌生人充滿嫌棄感的表情…,一旦你的腦袋接收了他人的訊息,牽動到內心去,是否聽到玻璃碎了一地的聲音呢?

其實我們都害怕自己成為被討厭的對象。

這讓我想起2014年出版《被討厭的勇氣》書裡曾提及:「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其實就連隱士,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光。」,此句更說明我們無可避免的經歷這樣的感受,畢竟生存在群體社會中,多少還是會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他人期待。但有時候不禁懷疑自己過度在意他人眼光,害怕在會議中提出的想法不夠實際而主動放棄、擔心被認為不合群而勉強答應別人的邀約、一定要化妝打扮才能出門…。這些想法和行為是否曾經在你的生活中上演過,但卻不知道如何解開這樣的困擾,也許你可以試著檢視是否被以下狀態給綁架了:

Read More

【原來「看見他人與自己亮點」的眼光,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陳梅慧 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常常在遊戲治療時會有家長反應:「老師,我看妳好像坐在一旁就一直告訴我的孩子你看到他在做這個、做那個,為什麼我的孩子好像就很開心,眼睛亮晶晶的,一直說下回還要來…然後,這一陣子就變得比較穩定快樂啊?」

也會在教導或分享遊戲治療概念時聽到學員這樣的回饋:「什麼?沒有什麼特別的遊戲花招嗎?真的就是在一旁看著他玩,然後說幾句話就好嗎?真的這樣就可以嗎?」…

這常讓我想起當年修遊戲治療這門課時,自己也是這般狐疑著,怎麼不是教很多特別好玩的遊戲,或是有什麼特殊的技法,讓我可以用一個遊戲就剖析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看透他行為背後的想法、動機?!怎麼沒有很了不起的手法,唬得孩子們個個服服貼貼的,再也不亂動?!

直到我硬著頭皮拿自己的孩子來練習,真的坐下來認真地看著孩子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透過我的眼睛耳朵細細地專注觀察,然後用我的嘴巴說出我的看見,就這樣,我發現就像教授在課堂上說的,孩子真的整個臉龐眼神都因為我的回應而亮了起來,更投入自己的遊戲中,也感覺更與我親近了!?

怎麼會這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