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親子互動中實踐性/別】葉致芬 博士/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與女兒分享我的專業學習及工作心得,是我們親子互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些分享會以聊天、討論和繪本共讀的方式進行。由於我的專業訓練和實務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性別、情感關係與家庭,因此,與女兒談性別、人權,談親密關係及家庭的社會學想像,除了渴望培養女兒獨立、批判思考的能力外,也是我對性別平權具體實踐的嘗試。如共讀And Tango Makes Three.(中文譯本:一家三口,小魯文化,2016年出版)(關於如何用繪本跟孩子談性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幸佳慧於2014年出版的「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如何出版)

其實親子之間的互動過程,大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常能從女兒自發、純真的反應中,感受到真實與單純的力量。孩子對愛的體會及理解能力,令人驚嘆。在去年協助兼職學校的學生辦理「彩虹週」的活動時,我便帶著她出席,與我一起為學生導讀「為巴比祈禱」這部電影。出發前,我事先講解這部電影的內容給她聽。她問:「這是真的事情嗎?」我說:「是阿!」她很震驚,然後說:「這個媽媽好壞喔,她為什麼不接受她的兒子喜歡男生?」我回她說:「這位媽媽她不是壞,她是不知道,因為當大家都說喜歡同性是不好的時候,這個媽媽就也如此認為,然後就會擔心她的兒子會過得不幸福,所以就很努力地強迫她的小孩不要喜歡男生,她會強迫是因為她太愛她的小孩了。」女兒回我:「可是強迫不是愛啊!」當聽到這句話時,我心頭為之一震:是啊,強迫它並不是愛,但有多少時候,身為家長的我們卻以愛為名,強迫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並聽從我們的指示呢?我自忖:我是否在很多時候,也在做這樣的事情? Read More

【別讓父母的期盼變成孩子的重擔】李嘉修/臨床心理師

No Comments

毅強垂喪著頭,說沒幾句話,眼淚便克制不住掉了下來。

他哽咽地說:「不管多痛苦我也要咬牙唸畢業,然後賺錢把該還給他們的都還完,然後就可以結束生命了……。」

我不知道為人父母若是聽見孩子如此的心聲,心中會有何等感受?那種期待孩子只要把書唸好,將來過上好一點生活的期待,怎麼會變得如此沉重?

然而對孩子來說,人生無法被信任與肯定,無法交由自己作主,反倒成了只為向父母交待的艱鉅任務,更是難以承受的重擔。

孩子呱呱墜地之初,為人父母的心願,無非盼著孩子平安快樂長大,當寶貝展露第一個笑容時,喜悅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曾幾何時,多少父母因為自身內在的焦慮與恐懼,甚或過往未能達成的期望,而與那只要孩子快樂就好的初衷漸行漸遠呢?

究竟父母的快樂,是來自孩子的成就,抑或父母的成就,是來自孩子的快樂,值得每位家長細細思量。 Read More

【心理師陪伴我們經驗日常關卡,順利與另一半合作闖關】by不具名

No Comments

這是我們第二次找玉玫心理師進行伴侶諮商。與我生活圈中的親友相比,我是相對早婚的,在確定婚期的時候我甚至還是學生,關於婚姻是什麼?結婚以後會發生甚麼事?真的要這時候結婚嗎?真的可以結婚嗎?周圍的聲音都參雜著他們自己的投射與意圖,沒有人聽見我的困惑、感受到我的焦慮,甚至看見我的恐懼。這是我們第一次與玉玫心理師見面的原因──實在沒有人可以商量,而這一次,是生了孩子。

從上一次結案到這次開案大概經過兩年,這中間其實經歷了許多人生大事,現實生活不比戀愛夢幻美好,尤其愛又是特別精緻的一種感覺,也十分脆弱,生孩子可以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耗損了許多彼此的信任與感情。由於我們的預算有限,很幸運在諮商的第二次便排上了公益的名額,讓我們能有更多次的機會可以面對討論。

Read More

【你好!我曾經有憂鬱症和焦慮症】by阿丙

No Comments

還在唸書的年輕時期,會以為大家都會有的享受是理所當然的。我也這麼認為,只要你多努力工作,多注意你的生活,並且保持健康。享受美食,成立一個家庭,找到穩定福利不錯的工作,尋得許多愉快的興趣,得到這些都是很正常而且理所當然的。比較遺憾的是,對我來說並非如此,我在學生時期就因為遇到一些家庭因素,再加上一點先天體質影響,我有了重度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問題。雖然有麻煩,但至少還有點想要處理好問題的動力。病症歸病症,在處理問題我勉強算會想辦法去解決。

第一次的治療是積極配合醫生加上按時服藥,也可能那時還年輕,成效很好。我很快從家庭和自己的健康問題中走出來。那時的我單純的以為憂鬱症也只是這樣而己,沒什麼,以後就跟它永別了….可惜我不是電影的主角,不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不久後我拿到了有如路邊炮灰角色般的劇本,我又得了憂鬱症,而這次比較嚴重些,合併了不少症狀。

Read More

【負能量療癒力:為什麼要每天來點負能量?】吳宏仁/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不管你有沒有被討厭的勇氣,都改變不了討人厭的事實。』

『夢想這條路踏上了…才能證明你真的是在作夢啊!』

—-摘錄自『每天來點負能量』

如果常逛書店的人,應該都會知道上面這兩句話所要諷刺的暢銷書。『每天來點負能量』從臉書專頁,一直到出了一本小書,甚至還開過一場展覽。在這個正能量與勵志書籍當道的時代,作者卻反其道而行,用尖銳又現實的口吻寫下一則則負能量話語。沒有安慰也不勵志,但是卻快速的竄紅,有許多人甚至認為這些短語比所謂的勵志書籍還受用,其中到底有什麼奧祕之處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