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頭亂糟糟?談如何和「焦慮」共處】曾怡雅/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晚上一到床上,不知怎麼地,整晚翻來覆去,睡也睡不著。」、「最近做事腦中容易思緒紛飛、想來想去就是無法專心。」、「只要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緊張、很容易預想最壞的結果」…以上,是您最近的生活狀態?當遇到這些情形時,您會怎麼看待這些狀況?您又會如何理解自己的行為反應呢?

以上,都反應出共同的個人心理狀態:「焦慮」。「焦慮」是一種容易讓人不耐煩、難以專心、坐立難安、思想混亂的心情。然而,它是一種負向情緒嗎?它的存在是否只具破壞功能,卻無法幫我們順利完成生活任務?

讓我們從大腦來重新認識「焦慮」的廬山真面目吧!在人類大腦機制中,焦慮情緒是由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所掌管,當意識到外在危險出現時,則會刺激杏仁核並促使我們做出反射性動作,以致無法深思熟慮後做出成熟的反應;我們熟知的「杯弓蛇影」故事即是由此而來。而這樣的反應機制,在我們出生0-3歲時就已成熟,是人類最早學得的情緒,它幫助我們抵禦威脅以求生存,讓我們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就生物本能的角度來看,焦慮反而具正向功能,正是因為它的存在,讓我們得以及因應危機解決問題。

然而,為何原始的焦慮情緒具正向作用,卻對我們日後產生許多問題與困難?此原因在於「過度激發焦慮」。當焦慮來臨時,我們越是逃避面對,越易處在焦慮狀態;因大腦容易形成一條神經迴路,不斷激發活化杏仁核,引起我們習慣性地焦慮狀態,促使我們被焦慮綑綁而無法做更多理智思考。因此,若我們有機會面對與正視焦慮,好好學習與它共處,則將逐漸中斷大腦活化焦慮反應,避免激發過多焦慮,進而解決挫折難題。以下,提供幾個「和焦慮共處」的步驟,希望可以協助大家從中學習:

一、 對焦慮喊「停」:

當焦慮來臨時,容易激發我們的負面想像,凡事容易予以預設最糟的後果,讓我們減低自信心並認為失敗一定會到來。一連串的災難化想法,會在我們面對困難時接踵而至。因為大腦杏仁核不斷活化焦慮反應,讓我們相信這些都會成真。它使我們產生所有不安的情緒:恐懼、擔心、害怕、不安等…,並且急著想逃避(自動化反應)。然而,如果我們在情緒的當下,能先”暫停一下”,嘗試理智告訴自己:停一停,這些情緒想像是真的嗎?或許這些不一定都會發生、或許還有其他可能和選擇。有意識的中斷焦慮,能幫助我們重新檢視實際情境,並且將理智拉回現實,避免捲入更大的負向情緒深淵中。

二、接納與欣賞焦慮:

如前所述,焦慮並非總是具破壞性,相反地,它正是我們的最佳資源,提醒我們面對挫折困難時更為謹慎小心,也預知我們將準備在挑戰中迎接成長。因此,焦慮反而是一種極為正常的情緒反應,正因為有這樣的危機意識,人類才能有更多的準備和省思,面對種種難關。因此,當焦慮來臨時,就謝謝它的存在吧!接納它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三、了解與認識焦慮,與它對話:

有的時候,揮之不去的焦慮,背後也許隱藏了某些對事情的信念、對自己的期待、外界對自己的評價等內在歷程(例如:我一定要完美無缺才是有價值的、努力卻沒有成功是丟臉的..)。而當這些信念、期待或想法符合我們的災難預期想像時,焦慮就會不知不覺地找上門,緊抓自己不放,只因為我們的信念和期待根深蒂固的影響我們。因此,認識自己的焦慮背後,深受哪些僵固的信念和期待所影響,也是學習了解自己的重要過程。我們可以學習和焦慮對話,例如:焦慮這次來了想要告訴我們什麼?焦慮引發那些我們看重的價值觀和想法?這件事情中我們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是否認為自己應該要如何?當有機會檢視焦慮背後的心理歷程,我們才有機會重新覺察和調整自己,把自己變得較有彈性,而不被焦慮牽著走。

就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焦慮是我們在成長歷程中的助力,也是阻力,端看我們怎麼運用它。相信當我們能做到學習和焦慮共處,正視它的正面力量,並向內檢視自己的信念、想法、與價值觀,則有機會突破困境,順利在每一個挫折中學習成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