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地照顧目睹家暴的傷】作者:陳韻如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孩子還小 長大就會忘記
「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長期面對到家裡的緊繃氣氛和突如其來的衝突,孩子長大就會忘記,不會對他們產生太大影響。」
這句話有部分真實,也有部分是錯誤的。我在面對童年目睹家暴的成人時,可以明顯觀察到這道家庭的傷,對個人的自尊、親密關係、壓力因應和自我照顧等層面留下的疤痕,偶爾會不著痕跡地隱隱作痛,而多數人找不到處理方式,因為這道傷從未被正視,因為這一道從未有機會被包紮的傷,已被遺忘在記憶深處。
雖說「遺忘」,但也不是真的忘記。時常,眼前的案主無法說出強烈的焦慮感從何而來,難以理解自己何以存在巨大的恐懼,遍尋不著憤怒情緒的源頭,或困惑於那股悶在胸口、無法散去的沉重悲傷是為什麼。那些牽動我們強烈情緒的線索,可能就藏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當中。

內隱記憶的威力不可小覷
內隱記憶的相關研究非常多,簡單來說,內隱記憶指的就是「你想不起來、說不上來卻又紮紮實實感受到的回憶/經驗」。或許有些人會用「潛意識」這個概念來理解,但兩者又存在著些許的不同處。
內隱記憶有幾個特性,它在大腦中停留的時間非常持久,且無法透過反覆複誦或練習來強化,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刪除,即便沒辦法用語言完整地描述。在長期目睹家庭暴力的成長環境中,內隱記憶夾帶著特定的強烈情緒被我們儲存在大腦裡,於是,當某些類似的線索被偵測到時,特定的情緒反應彷彿就自動化地被啟動,出現「我知道這樣很糟,但當下不曉得為什麼還是這樣反應了」的結果。
換句話說,我們經常聽見「理智上我知道要放下,但情感上就是過不去」的困境,這可能是內在糾結的情緒尚未梳理,然也可能是已經梳理到最深處仍僅能停留在意識層面,而難以碰觸更隱微的情緒記憶。
那麼,如果內隱記憶對我們的影響這麼大,又不能說消除就消除,我們可以如何改變已然存在、無法重寫的童年經驗呢?
運用創傷知情視角慈悲待己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概念在台灣已推廣數年,運用在心理健康的場域,提供一個溫柔慈悲的角度,正視目睹家暴這道彷彿隱形的傷。首先,以理解但不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理解自動化啟動的情緒反應是來自大腦運作的結果。接著,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區辨過往與現在的不同,透過呼吸或不同感官管道(嗅覺、聽覺、觸覺、視覺和味覺)將注意力帶回此時此刻,告訴自己:我現在是成年人了,我比以前更有能力了。最後,允許自己慢慢地、好好地練習各種自我安撫的方式,為自己找到三個以上有效的情緒照顧策略。
更重要的是,自我安撫的練習要當作一個常態性的日常練功,而不是緊急狀況的應急而已。畢竟,我們不會等手機完全沒電了才充電,或是車子完全沒油了才加油。所以,我們也需要預先為自己的身心能量維持在安全水位之上,就像做重訓鍛鍊肌肉一般,鍛鍊內在的韌力與耐受力。
願我們在看見心裡的傷之後,都學會為自己療傷。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