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背後】

No Comments
撰文者:李艷華 實習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生活中常常會聽見或遇見拖延的現象或行為,拖延也時常會被掛在嘴邊;是許多人的困擾。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地方,如出門困難;明明與好友約好見面的時間,卻總是無法如時赴約;遲到便成了常態。這不僅影響個人的狀態,有時候也會影響人際關係。

對於在寫報告、工作等場域更是讓人熟悉不過,總是壓著線繳交的報告,總想著要提早一點開始才好,但還是明天再開始吧;事情總是能拖就拖,直到撐到最後一刻;一坐在電腦桌前就想吃吃東西、滑滑手機、看看短視頻⋯⋯

在最後的時刻總算是趕出來了,但過程中所消耗的精神、壓力卻是不少呢!

對於身邊的人而言,常常很火大;特別是父母、長官:「為什麼不趕快做完就好了⋯⋯」。但對於拖延者而言,可能也有老神在在的人,但也有在過程中會焦慮、心情起伏的人。有時會對自己感到生氣、後悔、自責,也會影響工作、學業、家庭,甚至是整個生活;其實壓力並不小。

那麼,既然沒有「好處」為何會拖延呢?坊間關於探討拖延症的著作有許多,《拖延心理學》一書的作者珍.博克&萊諾拉.袁在他們的著作中表示:拖延不是時間管理問題或品格缺失,而是一種心理症候群。它涉及的因素較多,形成拖延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作者在書中將造成拖延的成因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有常常把自我價值與能力、表現劃上等號的害怕失敗型;有擔心成功需要付出時間、心力等代價太多,或覺得自己不會成功、不配成功的害怕成功型;以拖延的方式來獲得掌控感、或透過拖延宣示自己是獨立自主、反對受控的反抗權威型;也有在關係界線上,因無法獨自生存、應對事情的焦慮,拒絕獨行的害怕分離型拖延;和害怕與人親近、被逼近、壓迫、催促或被要求的害怕親近型拖延;當然也有其他像個人主觀時間觀或時間感與客觀時間不同步的因素,或大腦神經運作的生理因素等。

對於深陷拖延困擾的你來說,覺得自己比較像哪一種類型,或好像不止在一個類型上有共鳴呢?無論是什麼,或許我們知道:拖延的背後有一些我們害怕面對的、或無力應對的部分;而拖延正是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我們不用立即地去面對我們無力或脆弱的地方;它是我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機制。擺脫拖延,它不只是在行為上的調整,它更需要我們去了解自己拖延背後的根源是什麼;或許內在的一些擔心、害怕、或慾望被看見或處理,外顯的一些行為問題也會得到適當的調整。

參考書籍:《拖延心理學》,珍.博克&萊諾拉.袁著(2018,第三版)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諮商預約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心理諮商 #李艷華實習心理師 #拖延背後 #保護機制 #適當調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