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線上課程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我是喜歡實體課程,面對面的說話與覺察彼此的感受,人與人坦承的互動讓我覺得很愉快,不過疫情翻轉了我的認知,在有限制的空間與時間,要與人說話與分享,或許線上對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考量工作無法固定請假的時數太長,所以看到梅慧老師開辦的線上課程,又是從中午休息時段開始,讓我太驚喜有這樣的安排與選擇,豪不猶豫點選報名。
如果我只有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會認為它是很不錯的工具書,書中的範例我會想到的時候拿來使用,但,僅只而已。開始了線上【非暴力溝通- 理念篇】,梅慧老師老師第一堂的破冰,讓成員分組練習對話來覺察彼此的狀態,我認為我很需要熟悉一下夥伴,然後分組說說話,我感到有同伴的溫暖與愉悅。
我聽老師講解才慢慢了解什麼是動態的語言與靜態語言的不同,什麼樣的心態與表達阻礙了善意的傳達,很多恍然大悟的時刻,但又很多新的理念如迷霧又團團圍住我,接續第二跟第三堂課,運用學到的行動語言來溝通,很開心學到自己認為很有趣的知識,同時也迷惘非暴力的語言方式,真的適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嗎?

Read More

【練習陪伴】作者:黃敏怡 臨床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當重視的親人、朋友陷入困境,我們不見得每次都有足夠的能力去協助對方解決問題,但是「陪伴」卻是只要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和心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如果我們想要提升陪伴的品質,可以從哪些方向來練習呢?
1. 先照顧好自己
  陪伴他人度過人生低潮過程往往會跟對方一同經歷負向情緒與諸多負面思考,對方所遭遇的事件本身也可能帶給我們情緒衝擊。若我們在跟對方互動時身心狀態不佳,就很可能會加重彼此的負擔而無助益。想要提升陪伴的品質,照顧好自己便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Read More

【NLP自我蛻變重塑自我概念線上課程心得分享-回歸】

No Comments
在老師說,自我概念是刻在骨肉上的時候,我沒有念頭,卻哭了。
下一步就是快快的關起鏡頭,然後收起眼淚,微笑。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後來老師帶著摸索、重新認識、重新排列,讓我有回到我自己的生命軌道的感覺。
課後夜深散步時大哭了一場,對潛意識感到抱歉讓祂跟我這麽遠。
滿滿的感動、舒服,言語文字感覺表達不到⋯
回想起第二次上課後自己練習調整成藍色的次感元,潛意識記得了,而我忘了…
才曉得,沒有先理清楚自我概念裡面經驗的分類歸納,理智的修改只是緩住了向前的動力,制量治標的牽制自己。
當理清了分類後,面對事情其實已經不會感覺擠壓了,而當初為了制量或者緩和行動力設定的開關,也自動的做出更適當的反應,很舒服。
現在發現,不會遇事時只能把話吞進心底去,而可以平緩說出發生什麼事情。
無需直覺或反射性的隱瞞不好的一面,也不會只能說出好的那一面。
然後,這事就過去了。
也不批判自己。

Read More

【伴侶諮商-心理諮商心情分享】作者:匿名

No Comments

我們會想接受夫妻諮商,是因為長期覺得兩人的婚姻生活很冷漠平淡,在婚後第一年開始,即因為許多大小鎖事激烈爭吵,兩人關係漸行漸遠,各過各的生活,雖然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卻好像室友,除了基本的生活用語,例如:吃飯了、我出門了、該睡了……,幾乎沒有其他情感的交流或互動,尤其在小孩出生之後,照顧小孩的重擔落在女方身上,經濟也有壓力,婆婆也給了不少教養上的指導壓力,兩個人都時常處於疲累緊繃狀態,男方的原生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所以一開始認為只要賺錢養家就好,並不需分擔照顧小孩的責任,所以更容易產生女方過勞、不被愛、被拋下、獨力育兒的無助感,在爭吵時男方認為都是小孩的錯,讓媽媽對爸爸發脾氣,所以會遷怒於小孩,這一切使女方更難以忍受,認為是男方利用挾持小孩來威脅女方讓步,同時之後在小孩的教養上也有產生很多分歧和衝突,爸爸主張打罵教育,媽媽則是愛的教育,於是常產生爭吵和不一致的情形,導致小孩也無所適從……,這些種種不愉快的累積,導致女方長期有憂鬱的傾向,也覺得這段婚姻若不諮商,無法再繼續走下去,於是向男方三番兩次提出諮商的請求,在結婚十週年的那一天,男方終於答應了。

Read More

【轉變心態,人人都可以自我改變與成長】作者:李嘉修 臨床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轉變心態 ,人人都可以自我改變與成長/李嘉修心理師/杜華心苑

*本文主角姓名及故事皆使用化名處理

承銘最近在工作上遇到了瓶頸,舊的案子做得不順,新的案子又接踵而來,在龐大的工作壓力之下,他陷入了自我懷疑與否定的情緒,並且還萌生了離職的念頭。

他認為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好、腦筋轉得不夠快,所以每當工作壓力一來,總是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與力氣,才能夠把事情做好。反觀他認為同事能力比自己好,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平時還可以談笑風生,便能夠將工作如期完成。
而且承銘內在的思考邏輯,經常不自覺將自己的工作表現與能力,甚至跟自我價值緊綁在一塊。亦即當工作表現不預期或遇到困難時,便代表他的能力不好,進而下意識地否定自我價值,於是便容易感到痛苦的情緒。

如此的心態,使得承銘在遇到工作不順遂時,經常感到相當大的挫敗與無力感,所以認為自己根本不適合這個工作。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博士的研究發現,人在認識與解釋自己與這世界時,有兩種心態:「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和「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