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憂我心~青少年&家長的心事話 Part III】作者:張馨怡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商所

往往青少年走出諮商室,父母都會很期待知道孩子到底在諮商室和心理師說了甚麼他們不知道的事?以及孩子需要多少時間可以改變?可以變得不憂鬱?可以和父母的關係變好?學習更有動力?願意去上學? 著重的都是解決問題行為本身,但鮮少有家長真的關心孩子的身心狀態和情緒,或許就是這樣的眼光,造就了問題本身。
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的心急切,總期待短時間之內,單靠諮商就可以立竿見影,看到效果,且目標都放在孩子需要改變,很少父母會以為自己在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也需要調整。若過去十幾年來,親子之間的互動愈演愈烈,裂痕逐漸擴大,我想一時半刻,無人可以當個救世祖或魔術師,讓過去的誤解、仇恨頓時消失無蹤。
青少年諮商伴隨的親職諮詢尤其重要,親子關係中的父母及孩子同時是主角,就算看似發生在孩子身上的議題,回到家庭中,父母是和孩子最密切的人,也是具有責任的監護人和教養者,若可以多些覺察、理解與調整互動方式,或許對孩子的情緒穩定及問題改善更有幫助,那進入諮商室的就不該只有孩子,故「親職諮詢」是邀請家長進到諮商室,但以孩子為主體,幫助家長發揮親職角色的會談。
過去當父母在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時,最單純的願望就是希望小孩健康平安地長大,你對他有全然專注的眼神,努力去觀察及回應他的需求,但詭異的是從抓週的儀式中,會發現父母開始變調了,舉凡醫師、會計師、教師、律師、工程師、警察、法官….的期待頻頻出籠,令人不覺莞爾,原來這願望很快地就不再是這麼單純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