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三度延長警戒的慢性壓力】作者:陳韻如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當居家辦公看來不只是兩個禮拜的臨時應變,而是長達將近二個月的常態時,人的心理與行為會出現很神奇的變化,而這樣子的變化因人而異,個體差異非常大。在激烈競爭的工作職場,大家都在追求「快速調適、保持彈性、危機就是轉機、變動中存活下來的才是佼佼者」。但面對非常時期的調適與適應,「求快速」恐怕不是致勝關鍵。

心理諮商專業的訓練,讓我知道突如其來的疫情和連帶的影響,必定會形成一份不可避免的身心壓力,而且這類的壓力想必不會是瞬間飆升型,而是溫水煮青蛙型,一點一滴,累加在日常已然存在的慢性壓力之上,不知不覺之間,會讓人顯得沒耐性、易怒、焦躁、缺乏同理心、很快掉入選邊站的二元對立然後攻擊另一方。

這類緩緩堆積的慢性壓力有著非常驚人的偽裝術,除非我們刻意地去偵測它,勇敢地去承認它,再加上定期地去疏通它,讓它存在但不受它所控制,讓它保持在剛剛好的份量而不致被壓垮。

怎麼做呢?第一步,先盤點自己身邊的「幸運」:家人們的平安、毛小孩的可愛、伴侶的陪伴、能夠運動的健康身體、連結彼此的社群、及時到貨的物流、月初仍固定進帳的薪資、桌上散發濃郁香氣的芒果等。找出這些幸運(或說福氣)最大的功能,是幫助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開啟慢性壓力偵測器。畢竟,當你手上穩穩握著尚方寶劍,踏上戰場時比較不會慌亂緊張。

第二步,開啟慢性壓力偵測器,在一天的生活中,找空檔問自己:「如果1到10分,我現在的壓力指數是多少?」,自問自答,答案有時清晰篤定,有時模糊怪異,都是沒有問題的。適度的壓力可以督促我們持續進步和突破,鍛鍊我們的抗壓性,然而,人們常常忽略的是,所謂的「適度」因人而異,壓力感受是完全主觀的,因著每個生命的經歷和當下情境的條件而不同。因此,請忠於自己,不急著批評自己,更毋須拿來與他人比較

最後,是「說得容易、做起來很困難」的步驟:承認,然後疏通。

這裡指的承認,簡單而言就是接受慢性壓力本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既然我們無法關起門拒絕它的到來,不如泡杯茶請它進來坐坐,像是招待客人,聊完談完之後,再送它出門。慢性壓力在我們身上所產生的影響力,會來也會走,在承認與疏通的流動中,我們得以找到與它共處的平衡。

慢性壓力並不是一個按鈕,按了就可以關掉。與慢性壓力共處需要一個過程,而過程需要時間。一個高強度的壓力事件對個人造成的心理衝擊,至少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慢慢消化和整理,或者是更久的調適歷程。在這段期間,請給自己多一些的慈悲,允許自己的反應稍微慢一些。持續保持偵測、承認、疏通的循環。

願我們都逐漸找回安穩與平衡。

*本文已獲作者同意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