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靈篇章

【如何讓大寶貝疼惜小寶貝】葉淑儀/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當小貝比誕生後,您是否發現當了哥哥或姊姊的大孩子,變得跟從前不大一樣?或許較常哭鬧、或許變得較靜默、又或是變得霸道又善妒?其實家裡添了新成員,不只大人得調整生活步調,多了弟弟、妹妹的大孩子,也得適應新的家庭角色以及家庭氣氛。

提早為孩子做心理準備

新生命的誕生,很自然地攫取了大人的關注,這使得大孩子原先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待遇不再。不僅如此,還有許多責任與義務,加諸在大孩子身上。導致有些大孩子不喜歡自己的角色,寧願自己仍是受眾人呵護的小嬰兒,因而出現黏人、尿床…等退化的行為;有些孩子則可能因為嫉妒,而出現攻擊小寶寶的行為。父母若能從懷孕期間就開始為大孩子做心理建設,孩子的適應會更好。

【為什麼我們經常莫名的生氣?其實是「這個」在作祟…】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你不要太過份!」人來人往的捷運站裡,一個母親對身旁一個看起來約莫三歲的小男孩大吼。
天真的孩子雖然被突如其來的大吼嚇了一跳,但不知是這樣的大吼他已聽習慣了,抑或是他還無法理解母親到底在說什麼?才一會兒,他旋即又恢復蹦蹦跳跳的樣子。
「我看到你就有氣!」母親又一句斥責後,用力甩開小男孩的手、逕自往前走去。
見到母親鬆開了手,小男孩這下慌了,在擁擠的捷運站裡放聲大哭。原本應該是震天嘎響的哭聲,在洶湧的人潮裡卻像默劇般被掩蓋在喧鬧背景中。或許,小男孩的哭聲真的沒有傳達到離去的母親耳朵裡,又或許,母親的心裡其實對小男孩早已有了許多不同的「聲音」。
搭上了捷運,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讓一個才三歲的孩子讓人「看起來就有氣」?他做了什麼可怕的事情嗎?他很難教養嗎?還是,母親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什麼?

Read More

【〈親子會客室〉不准哭 孩子能怎麼辦?】李嘉修/臨床心理師

No Comments

流眼淚是具有排除體內的一些壓力激素,進而改善情緒的功能的。情感教育是需要從小教養起的……

時常聽到父母親對著自己正在哭泣的孩子吼著:「不准哭!」、「這有什麼好哭?不要鬧!」或者是告訴孩子:「不哭才是乖小孩!」、「嘴巴閉起來,才帶你去買玩具。」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面,我心裡都會想著,當孩子心情難過、不高興,或是身體不舒服時,你不讓他哭,那你要他怎麼辦呢?

「哭」從小便承載了許多沉重的汙名,流眼淚被認為是一種軟弱、不成熟、不順從,或是刻意吵鬧等「不好」或「不對」的象徵,特別是對於男孩子,從「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可見一般。

如同「笑」一樣,「哭」其實是正常且自然的宣洩情緒感受的一種方式,當人們身體感到不適、心情感覺悲傷或憤怒時,流眼淚是具有排除體內的一些壓力激素,進而改善情緒的功能的。然而,隨著人們的成長與社會化之後,哭泣似乎卻逐漸揹負著沉重的汙名,而阻礙了正常情緒的流轉。情感教育是需要從小教養起的,我們可以從下列幾點談起。 Read More

【當我們走過傷痛,談創傷後的身心照顧】簡榆涵/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2016年在正當準備著圍爐、熱鬧過年的夜晚,無法預警的一場地震震碎了許多等待團圓的家庭。台灣社會,歷經維冠大樓倒塌、高雄氣爆、粉塵暴、遊覽車火燒車、捷運隨機殺人、八八風災…等等事件。『創傷』、『失落』對身處於經歷多次重大事件的你我早已經是不陌生的名詞,上述的這些重大事件不僅危及人身的基本安全,破壞了人們所居住的環境,同時也改變了身心的基本安全感和家庭原有的生活架構,為你我原本風平浪靜的生活丟下顆震撼彈。其實,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事件,『創傷』比你我所知道的更普遍。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日常生活中,受到突如其來的聲響或吼叫聲,瞬間全身緊繃、腦袋空白、心跳急促,接下來開始對於一點點聲音或可能疑似的狀況如驚弓之鳥』、『路上有輛腳踏車突然往你衝過來,然而,你僵在原地無法移動雙腳、身體微微發抖,卻怎麼樣也無法移動或做出反應』、『生活中顯得懶洋洋,沒有什麼事情能引起注意力或開心,身體僵硬、緊繃,感覺就是一天過一天』…。上述的描述當中,都是在經驗某些突如其來或長期影響而帶來的威脅後的反應。這些威脅都是具有壓力的事件,因此,當人們面臨巨大威脅,身心對應威脅並且整合威脅所引發的極端壓力反應時,就會容易發展出創傷後的症狀。 Read More

【是難以選擇,還是害怕受傷?】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我也不願意,但我有我的事業,請你體諒我假日無法陪你……」

「我們的公司就是如此決策,請你多多包涵……」

「這是我父母親的想法,要不是他們堅持,不然我也想……」

這幾句話你熟悉嗎?你有說過類似的話,或者聽過類似的話嗎?

上面的三句話乍聽之下很無奈、很難抉擇,但當它們說出口的時候,其實都已經清楚地做出了選擇:你已經選擇了你的事業、你早已認定你的團隊比較重要,以及,你已經做出了寧可放棄己見而順從父母的決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