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心理師的一封信】作者:不署名
第一次接觸NLP是在今年(2020)初2月的初階課程,由於自己很喜歡趙淑華老師在課程中的引導方式,課後決定再報名後續的進階課程。在8月份舉辦的「NLP療癒性隱喻」,藉由老師的生動有趣的引導方式與分組遊戲、討論,我瞭解隱喻是非常有力量的,它可以深入我們的潛意識,鬆動未曾覺察到的固著框架。如此以來,可避免因直接或有意識的的觸碰對方或自己的固著框架,挑起防禦反應。除此之外,在這次的課程中,我也經歷到前所未有的奇幻旅程。
課程的第一天,老師陸續出一些題目,讓大家開始學習運用隱喻。其中一個題目,是為「自己的特質」下一個隱喻。我為自己的特質描述的隱喻為「太陽」,但需要風、雨、雲的存在,才不會因為太炙熱傷害到生物;太陽的光芒從來沒有熄滅過,就算被烏雲遮起來,也不曾消失。
接下來,老師請大家為自己設立的隱喻進行拆解,分別進行一下4個步驟:
經常有朋友問我:『當一個諮商師到底在做什麼呢?』
我的答覆總是:『專心地跟面前這個人說話。』
在這個電腦跑得比人腦還快的時代,我們的生活著實比過去方便許多,隨著這網路、雲端甚至是物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需要刻意的去挑選或思考自己所需要的資訊,因為排山倒海的資訊量每天都在沖刷著我們,而我們似乎也習慣於快速而片段的訊息接收模式。舉例來說:在網路生活開始之初,人們會建立自己的部落格、相簿,而朋友之間則是會去彼此的網頁瀏覽或者留言(有經歷過無名小站那個時代的『老』朋友們就知道我在說什麼);約莫十年前,臉書時代來臨,可以更快速地一次性瀏覽好友動態的模式開啟個人網頁的全新里程,至今仍有許多人每天的例行公事就是把動態消息刷好刷滿;而近幾年來IG世代的興起,更簡短、迅速、照片式的發文逐漸成為年輕人的潮流趨勢。從這每個人都曾接觸過的細節就很貼切地表現出我們在吸收資訊上的變遷。然而這樣的演變雖然給我們帶來了更有效率的資訊接收和人際連結方式,卻也在不知不覺間減少著我們的專注力。
『如果你讓一個躺在床上幾個月的人,跟一個每天都走路上班的人比賽跑步,你猜猜誰會贏?』
這個問題除非有特殊的情形,答案我想不出意外會是後者。看過長年臥床的病人就會理解,一旦被剝奪使用肌肉的機會,很快的肌肉組織就會萎縮無力,而我們的大腦的運作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