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屬於你的專注力量】吳宏仁 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經常有朋友問我:『當一個諮商師到底在做什麼呢?』

我的答覆總是:『專心地跟面前這個人說話。』

在這個電腦跑得比人腦還快的時代,我們的生活著實比過去方便許多,隨著這網路、雲端甚至是物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需要刻意的去挑選或思考自己所需要的資訊,因為排山倒海的資訊量每天都在沖刷著我們,而我們似乎也習慣於快速而片段的訊息接收模式。舉例來說:在網路生活開始之初,人們會建立自己的部落格、相簿,而朋友之間則是會去彼此的網頁瀏覽或者留言(有經歷過無名小站那個時代的『老』朋友們就知道我在說什麼);約莫十年前,臉書時代來臨,可以更快速地一次性瀏覽好友動態的模式開啟個人網頁的全新里程,至今仍有許多人每天的例行公事就是把動態消息刷好刷滿;而近幾年來IG世代的興起,更簡短、迅速、照片式的發文逐漸成為年輕人的潮流趨勢。從這每個人都曾接觸過的細節就很貼切地表現出我們在吸收資訊上的變遷。然而這樣的演變雖然給我們帶來了更有效率的資訊接收和人際連結方式,卻也在不知不覺間減少著我們的專注力。

『如果你讓一個躺在床上幾個月的人,跟一個每天都走路上班的人比賽跑步,你猜猜誰會贏?』

這個問題除非有特殊的情形,答案我想不出意外會是後者。看過長年臥床的病人就會理解,一旦被剝奪使用肌肉的機會,很快的肌肉組織就會萎縮無力,而我們的大腦的運作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我們習慣於簡短片段的訊息,就可以達到我們所要的目標,那我們如何有長時間的專注力來面對生活中的困境?舉凡工作中的瓶頸和挑戰、人際上的互動與溝通、面對負面情緒所需要的抗壓性或自我覺察能力…生活中的種種議題都不是像滑手機一樣刷兩下就能夠得到答案,也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用『懶人包』的方式快速解決。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暴怒的大人、崩潰的孩子、失控的情緒、衝突的關係,也許這些問題都有各自的前因後果和複雜背景,但若是我們能夠有更多專心的力量、有可以承受複雜思考和情緒的大腦,也許在面對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時,我們會更有力量和能耐去處理生命中這些不可避免的困境,而不至於輕易失控崩潰。

因此當你發現你越來越不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或煩惱時,請讓自己重新練習專注的力量吧!

1、專心完成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有時候當我自己心煩意亂的時候,我會選擇一件小事來完成,可以像是洗碗、掃地、折衣服這樣的日常家事、也可以是散步、慢跑這樣的輕鬆運動、甚至是寫字、畫畫、練習樂器這樣的操作型事務,好好在過程中體會和感受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與成果。但這裡有重要的一個條件:這件事必須是用身體力行去『做』的小事,所以像是看電視、刷手機、追劇這種『被動型』活動就不適合囉!

2、放慢生活的細節:有聽過或練習過『正念』的朋友相信一定知道其專注在每一個當下的練習。由於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身體和大腦自動化運作的慣性,我們往往忽略其中的細節感受,因此舉凡呼吸、飲食、走路等身體動作,都可以透過放慢步調跟專注細節的過程來重新體驗。例如吃飯時專心品味每一口食物放進口中的味道,咀嚼與吞嚥時的變化和身體感覺,相信這個練習一定會比吃飯配手機來的更有意思!(推薦書目: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

3、主動減少資訊的刺激:作為一個現代人,想要脫離資訊生活勢必是不太實際的作法,但是我們能夠做的是主動減少不必要的訊息刺激量,實際的作法可以有:限制自己每天瀏覽社群網站的時間、將通訊軟體裡不重要的群組和聯絡人關閉通知、減少在『等待時間(等紅燈、搭車、排隊…等)』掏出手機開始滑的次數。這些方式都能夠有效的避免我們養成被破碎資訊填滿時間的習慣。此外,已有研究指出,在睡前一小時離開所有電子產品,將有助於睡眠品質和大腦的休息。

此外,曾有一個前來諮商的朋友跟我分享:『好像在生活中很少有機會這樣跟人面對面講話這麼久耶!』當時的我也著實被提醒了一下,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心無旁騖的進行談話已經是一種很罕見的狀況了!因此,不論是找三五好友聚在ㄧ起『認真地』閒話家常,或者是來到諮商室中跟諮商師好好地談談自己的生活與心情,也是對於專注很有益處的練習吧!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