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存在】作者:雨

在我結束令我感到壓抑與痛苦的實習後,我的內心仍處於憂鬱、害怕以及自我懷疑的狀態,我常想:「是哪個環節出錯了?到底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偶爾也會冒出「我是上帝造人成果中的失敗品」之念頭。因此興起想深入探討自己生命歷程的念頭,我很想釐清與了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何以在我的生命歷程中,類似的事件一再出現。因此我決定接受諮商,深入探討自己的內心並希望讓自己的生命能有所改變。
在我結束令我感到壓抑與痛苦的實習後,我的內心仍處於憂鬱、害怕以及自我懷疑的狀態,我常想:「是哪個環節出錯了?到底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偶爾也會冒出「我是上帝造人成果中的失敗品」之念頭。因此興起想深入探討自己生命歷程的念頭,我很想釐清與了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何以在我的生命歷程中,類似的事件一再出現。因此我決定接受諮商,深入探討自己的內心並希望讓自己的生命能有所改變。
因武漢肺炎的影響,每天看著衛福部公告的確診案例,不禁開始回憶自己是否曾到過那個區域,耳語之間偶爾聽及誰誰誰前陣子從大陸出差回來的傳言,下班路過的藥局也都在固定時間排滿人潮…。面對這波疫情的來勢洶洶,反映了大家除了擔憂買不到口罩外,似乎今天在餐廳用餐,不小心打個噴嚏,都會惹來陌生人充滿嫌棄感的表情…,一旦你的腦袋接收了他人的訊息,牽動到內心去,是否聽到玻璃碎了一地的聲音呢?
其實我們都害怕自己成為被討厭的對象。
這讓我想起2014年出版《被討厭的勇氣》書裡曾提及:「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其實就連隱士,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光。」,此句更說明我們無可避免的經歷這樣的感受,畢竟生存在群體社會中,多少還是會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他人期待。但有時候不禁懷疑自己過度在意他人眼光,害怕在會議中提出的想法不夠實際而主動放棄、擔心被認為不合群而勉強答應別人的邀約、一定要化妝打扮才能出門…。這些想法和行為是否曾經在你的生活中上演過,但卻不知道如何解開這樣的困擾,也許你可以試著檢視是否被以下狀態給綁架了:
常常在遊戲治療時會有家長反應:「老師,我看妳好像坐在一旁就一直告訴我的孩子你看到他在做這個、做那個,為什麼我的孩子好像就很開心,眼睛亮晶晶的,一直說下回還要來…然後,這一陣子就變得比較穩定快樂啊?」
也會在教導或分享遊戲治療概念時聽到學員這樣的回饋:「什麼?沒有什麼特別的遊戲花招嗎?真的就是在一旁看著他玩,然後說幾句話就好嗎?真的這樣就可以嗎?」…
這常讓我想起當年修遊戲治療這門課時,自己也是這般狐疑著,怎麼不是教很多特別好玩的遊戲,或是有什麼特殊的技法,讓我可以用一個遊戲就剖析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看透他行為背後的想法、動機?!怎麼沒有很了不起的手法,唬得孩子們個個服服貼貼的,再也不亂動?!
直到我硬著頭皮拿自己的孩子來練習,真的坐下來認真地看著孩子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透過我的眼睛耳朵細細地專注觀察,然後用我的嘴巴說出我的看見,就這樣,我發現就像教授在課堂上說的,孩子真的整個臉龐眼神都因為我的回應而亮了起來,更投入自己的遊戲中,也感覺更與我親近了!?
怎麼會這樣?!?!
四天,是一個微妙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正好可以讓人認識並熟識,熟識後卻是快速的別離,伴隨著可能再也不見的往後…同樣的興趣愛好牽繫著學員們共聚一堂,生命於是有了這交匯的四天,但課程結束,大家便是各自回歸往昔的日復一日,再無這樣老少共聚,士農工商共同窗的機會。
因為自己總是鑽牛角尖的性格,在成長學習的路上從沒少吃苦頭,在一次次的鮮血淋漓中磨著這些稜角,終於懂得有些事情是需要轉圜,有些情形是有彈性,有些堅持是不必要的堅持⋯⋯這樣的領悟雖不算太遲,但傷害也是早就深鐫於心。為了往後的人生中自己不再與自己扞格不斷,於是報名了這個NLP的課程,希望藉由信念的改變,鬆動一些自己根深蒂固的執著,不再事事強求。
即使上完課過了一個禮拜,思緒依舊迴盪在課堂間,時不時的找人練習感官測量,說真的這個學習實在是太有趣了。因著自助助人的標題,我報名了這個課程。一開始淑華老師的兩句開場白“你們看阿文怎麼樣? ”;“你們覺得阿文怎麼樣? ”,就讓我渾沌的腦袋瓜一下子被“噹”醒了起來。這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說的話嗎?但是現在搭配著身體語言的看及聽怎麼那麼的不同!真是太特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