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Uncategorized

【2025NLP自助助人系列 進階專業訓練-療癒性隱喻 線上團體-少量名額釋出】

No Comments

「···隱喻是非常有力量的,它可以深入我們的潛意識,鬆動未曾覺察到的固著框架。」

參與上一次NLP療癒性隱喻課程的學員Sandy在其心得回饋中如是說。

課程中,淑華老師將藉由分組、討論、對話、甚或是故事的方式,生動有趣的引導大家。

或許您對NLP的課程不太瞭解,或許您對於療癒性隱喻課程存在疑惑;

以下將分享學員的部分心得供您參考,若您對認識自己有熱烈的期待與想象,或您對NLP課程如何在人的身上或日常的生活中產生影響存在好奇~~

邀請您~報名本次課程,與新舊學員一起經歷或體驗一段「奇幻的旅程」!


「身體的智慧—學員心得分享」

撰文者:Sandy

在這次的課程中,我也經歷到前所未有的奇幻旅程。

課程的第一天,老師陸續出一些題目,讓大家開始學習運用隱喻。其中一個題目,是為「自己的特質」下一個隱喻。我為自己的特質描述的隱喻為「太陽」,但需要風、雨、雲的存在,才不會因為太炙熱傷害到生物;太陽的光芒從來沒有熄滅過,就算被烏雲遮起來,也不曾消失。

接下來,老師請大家為自己設立的隱喻進行拆解,分別進行一下4個步驟:

1.突顯的部分 → 我認為這個隱喻突顯的部分是「溫暖;炙熱」。

2.刪除的部分(忽略、潛意識想掩蓋的部分) → 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來,後來很不舒服的吐出「我沒自信」4個字之後,我感覺自己拒絕再繼續討論。

3.產生的後果

4.換另一個隱喻產生的後果

當分組開始討論上述的步驟時,老師就一直在旁邊觀照著大家,當我到第2個步驟卡住,陷入抗拒的狀態,並且不想再繼續參與討論時,老師突然就在我旁邊蹲下來,看著我的眼睛,希望我對她說一次為自己特質設定的隱喻。我本來浮現出來的抗拒稍微軟化下來,但依然徬徨。

我快速且清楚地說一遍之後,老師對著我們3人小組開始說道:這意味著,你不會去彰顯自己,除非你有風、雨、雲的存在。當你只有自己的時候,你會把自己藏起來。你心中有恐懼,怕傷害到別人。

這就是為甚麼你會有盔甲 (我對於自己生命歷程的隱喻:無意識地穿上盔甲,感受不到自己,也感受不到別人),因為你害怕傷害到別人。你是可以放心的彰顯自己,而且你會很有力量。

在聽老師說話的過程中,我感覺到胸口有東西要衝出來,眼淚也掉了下來,開始潰堤。老師跟我說,趁著情緒在流動,讓它出來,不要壓抑,也去拿衛生紙給我。謝謝我的組員們給我空間,在當時溫暖的陪伴著我,並對我說:如果我是一顆種子,我會很需要你溫暖的陽光。這時候老師問我,那你希望你可以換成甚麼隱喻?我邊哭邊說道:「我希望變成溫暖的土壤,孕育大地。」在哭泣一陣子後,我讓自己又回歸到平穩的狀態,因為課程依然在繼續著,我想繼續參與。

—————————————————————–

在【NLP進階-療癒性隱喻團體】中您將學習到:

如何搜集資料、建構、傳述隱喻,

以產生可以同步對方現狀、並達成改善結果的隱喻。

【團體時間】2025/04/19、20、26、27 ;每日9:00~16:30 (兩周六、日,共四天,24小時)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額滿為止⌛️

【活動方式】本活動為線上團體,採用ZOOM平台進行

【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665

【報名連結】https://www.beclass.com/rid=294d9bb66cd481d9941b

【學員心得】https://www.dowdslove.url.tw/?cat=4

【師資介紹】趙淑華 諮商心理師

【主辦單位】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臺灣心智科學學會

【協辦單位】臺灣諮商心理學會、清華大學認知與心智科學中心

【參與對象】想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改善溝通以增進人我關係,並學習情緒調適及化解內在衝突的能力,進而鬆動、改變過去困境的人;或希望將NLP帶入自身專業的助人工作者、人力資源工作者與主管、教師、醫護人員;以及對NLP有興趣的朋友。限額30人。

【積分認證】

1.申請諮商心理師繼續教育積分認證:NLP自助助人系列專業訓練團體

2.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認證:NLP自助助人系列專業訓練團體

【活動洽詢】如有任何疑問歡迎加入官方LINE帳號詢問,或來電洽詢~

?杜華心苑官方LINE帳號:@dowdslove

?電話:03-5736178 ; 0965398978

#NLP#趙淑華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臺灣心智科學學會#清華大學認知與心智科學中心#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療癒性隱喻

【2025女性母職經驗支持團體–有時母親,有時自己】

No Comments

團體成員招募!!

女人啊,走入婚姻,生育、教養小孩,照顧家庭;負擔多重身份角色、背負社會、家庭多重期待下的妳,還好嗎?

母親啊,在這個相當磨人的角色底下,在成為母親的歷程中,妳失去了什麽?又收穫了什麽?妳是幸福的,焦慮的,挫折的還是有成就感并且是被療愈的呢?

華人社會結構對於「母親」的職份歷來存在著各種既定的想像,對於身置其中的「媽媽」們,妳的切身經驗與感受又是如何的呢?

或許妳正陷入在目前生活的矛盾、焦灼中,或許妳歷經所有依然堅定……….

若妳願意~

邀妳一起從自身經驗出發,從曾經年少到成為母親、作爲母親;透過語言的分享與交流,藉著媒材;在彼此交相的呼應中,細撫歲月的痕跡,同時也一同探討身份、角色以外,生命更多豐沛的意涵,智慧與創造!

【團體目標】:

1. 探索與分享母職經驗

2. 探討母職身份的限制與饋贈

3. 自我及生命的認識與探索

【團體帶領者】:李艷華 全職實習心理師

【招募對象】:對自我探索、自我成長有興趣和意願的女性(6-8人)

【團體時間】:每周五上午10:00~12:00(2小時)

(114年4/11–5/16,共6次)

【團體地點】:新竹市北區凌雲街32號(大鵬新城社區覺思空間)

【團體費用】:免費,僅收保證金1500元

(全程參與者於最後一堂課現金退還保證金)

【報名表單】:https://www.beclass.com/rid=294fec767d04d8a12e24

歡迎來電或加入杜華心苑官方Line洽詢~

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杜華心苑官方LINE帳號:@dowdslove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團體#女性#母職經驗#婚姻#家庭照顧#自我價值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查看洞察報告

加強推廣貼文

留言

分享

【我的諮商歷程-諮商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分享者(筆名):MS

透過政府的諮商方案,有機會與馨怡心理師一起討論目前遇到的難題,以前覺得諮商是有心理疾病才需要,但後來發現只要生活中有遇到無法自己釋懷或解決的情緒,都可以尋求諮商來找到另個出口。

唔談的過程中,諮商師都會尊重自己的想法,也會很認真的傾聽,所以過程中不太會有壓力,可以慢慢的將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諮商師會用客觀、溫暖的方式給予適合自己的意見,從中就能了解到很多事情其實轉個念,就可以接納自己或將缺點轉為自己的特質,只是自己將錯誤或缺點一直在無限放大,大到遮蓋住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情,也包括自己很獨特的優點。

像我之前常常很多事情都不太會跟家人或朋友分享的太仔細,可能會因為不方便講出來,怕會被否定、想法被透露出去或是發生讓雙方關係變調的情況,尤其是會在他們心中的印象會變調。

在諮商中都可以很放心的分享自己的想法,讓我覺得這幾次諮商的感覺很好,會讓心情平靜很多,每次結束完都覺得自己心境變開闊,對於想做的事情也有更多勇氣與力量,雖然遇到的瓶頸可能無法透過幾次諮商就解決,但情況會慢慢的好轉,也需要自己平時多放鬆、改變思考方式。

就跟感冒生病去看醫生很像,看完醫生需要多休息(放鬆心情)並且按時服藥(想法轉念),多多練習幾次,再次遇到困難時就可以更快爬起來,或是心境變更廣闊,不會再去在意其他人對於自己的評價,自己也能給予自己肯定及打氣。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諮商#轉念#接納自己#優點

【憂鬱個案與家人之間需要一座理解的橋】

No Comments

撰文者:侯巧玲 臨床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小琪,17歲,一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少女。她有許多興趣,喜歡畫畫、看電影,也喜歡滑直排輪、喜歡爬山,以及享受和家人共度的時光。

然而,近來,小琪的心情變得容易低落。她發現自己的活力消失了,對事情提不起勁、容易哭泣。她試圖向家人表達她的感受,但卻發現他們似乎無法真正理解她的內心狀態。

每當小琪試圖向家人解釋她的情緒時,他們常用著「不要想太多」或者「每個人都有壓力你要克服它」來安慰她。他們或許是出於好意,但這些話語卻使得小琪感到更加孤立和無助。

小琪覺得家人似乎對她的困境缺乏理解,這使得她感到更加孤獨和沮喪。漸漸地,她不再試圖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即使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著能夠得到理解和支持,但小琪開始獨自面對內心的折磨。

上述的情形很常出現在憂鬱個案和家屬之間,憂鬱個案渴望家人的支持與理解,但又常常覺得家人不了解自己的苦、不了解自己生病了。那有哪些原因導致家人的無法理解呢?

缺乏直接經驗: 如果一個人從未親身經歷過憂鬱症或類似的情緒困擾,他們可能很難理解憂鬱症個案所經歷的內心痛苦。一般人的情緒經驗是難過、悲傷會隨時間緩和、可轉移注意力、即使難受仍可感受到其他正面的情緒,但憂鬱症個案所承受的是連日常的小事都變成困難、內心深處總是充滿了悲傷和絕望、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憂鬱症的情緒狀態與健康的人的情緒經驗截然不同。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來說,憂鬱症可能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

社會觀念和偏見: 雖然社會大眾對精神健康日益重視與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偏見和誤解,例如憂鬱症可能被認為是一種缺乏意志力、軟弱、抗壓力不足、或懶惰的表現,而不是一種醫療狀態。這些社會觀念和偏見可能阻礙家人對憂鬱症個案痛苦的真正理解。

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家人和個案擁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這可能導致他們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反應。家人可能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來評估事情,而這與個案的經驗可能不同。另外,個案可能會希望家人能更好地理解他們所處的情況和壓力,而家人則可能希望個案更多地考慮他們的觀點和建議。

家人和個案之間存在著各種因素,可能導致彼此不理解。簡言之,若要理解憂鬱症個案的痛苦,需要對憂鬱症本身有深入的了解,並且需要有同理心和尊重。個案需要的往往是家人能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關注來聆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會形成一股安全、穩定的力量,在個案被憂鬱壟罩時有支撐下去的勇氣。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侯巧玲臨床心理師#理解的橋#同理和尊重#聆聽想法和感受#穩定的力量#支撐的勇氣

可能是文字的圖形

所有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