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Uncategorized

【2025女性母職經驗支持團體–有時母親,有時自己】

No Comments

團體成員招募!!

女人啊,走入婚姻,生育、教養小孩,照顧家庭;負擔多重身份角色、背負社會、家庭多重期待下的妳,還好嗎?

母親啊,在這個相當磨人的角色底下,在成為母親的歷程中,妳失去了什麽?又收穫了什麽?妳是幸福的,焦慮的,挫折的還是有成就感并且是被療愈的呢?

華人社會結構對於「母親」的職份歷來存在著各種既定的想像,對於身置其中的「媽媽」們,妳的切身經驗與感受又是如何的呢?

或許妳正陷入在目前生活的矛盾、焦灼中,或許妳歷經所有依然堅定……….

若妳願意~

邀妳一起從自身經驗出發,從曾經年少到成為母親、作爲母親;透過語言的分享與交流,藉著媒材;在彼此交相的呼應中,細撫歲月的痕跡,同時也一同探討身份、角色以外,生命更多豐沛的意涵,智慧與創造!

【團體目標】:

1. 探索與分享母職經驗

2. 探討母職身份的限制與饋贈

3. 自我及生命的認識與探索

【團體帶領者】:李艷華 全職實習心理師

【招募對象】:對自我探索、自我成長有興趣和意願的女性(6-8人)

【團體時間】:每周五上午10:00~12:00(2小時)

(114年4/11–5/16,共6次)

【團體地點】:新竹市北區凌雲街32號(大鵬新城社區覺思空間)

【團體費用】:免費,僅收保證金1500元

(全程參與者於最後一堂課現金退還保證金)

【報名表單】:https://www.beclass.com/rid=294fec767d04d8a12e24

歡迎來電或加入杜華心苑官方Line洽詢~

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杜華心苑官方LINE帳號:@dowdslove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團體#女性#母職經驗#婚姻#家庭照顧#自我價值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查看洞察報告

加強推廣貼文

留言

分享

【我的諮商歷程-諮商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分享者(筆名):MS

透過政府的諮商方案,有機會與馨怡心理師一起討論目前遇到的難題,以前覺得諮商是有心理疾病才需要,但後來發現只要生活中有遇到無法自己釋懷或解決的情緒,都可以尋求諮商來找到另個出口。

唔談的過程中,諮商師都會尊重自己的想法,也會很認真的傾聽,所以過程中不太會有壓力,可以慢慢的將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諮商師會用客觀、溫暖的方式給予適合自己的意見,從中就能了解到很多事情其實轉個念,就可以接納自己或將缺點轉為自己的特質,只是自己將錯誤或缺點一直在無限放大,大到遮蓋住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情,也包括自己很獨特的優點。

像我之前常常很多事情都不太會跟家人或朋友分享的太仔細,可能會因為不方便講出來,怕會被否定、想法被透露出去或是發生讓雙方關係變調的情況,尤其是會在他們心中的印象會變調。

在諮商中都可以很放心的分享自己的想法,讓我覺得這幾次諮商的感覺很好,會讓心情平靜很多,每次結束完都覺得自己心境變開闊,對於想做的事情也有更多勇氣與力量,雖然遇到的瓶頸可能無法透過幾次諮商就解決,但情況會慢慢的好轉,也需要自己平時多放鬆、改變思考方式。

就跟感冒生病去看醫生很像,看完醫生需要多休息(放鬆心情)並且按時服藥(想法轉念),多多練習幾次,再次遇到困難時就可以更快爬起來,或是心境變更廣闊,不會再去在意其他人對於自己的評價,自己也能給予自己肯定及打氣。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諮商#轉念#接納自己#優點

【憂鬱個案與家人之間需要一座理解的橋】

No Comments

撰文者:侯巧玲 臨床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小琪,17歲,一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少女。她有許多興趣,喜歡畫畫、看電影,也喜歡滑直排輪、喜歡爬山,以及享受和家人共度的時光。

然而,近來,小琪的心情變得容易低落。她發現自己的活力消失了,對事情提不起勁、容易哭泣。她試圖向家人表達她的感受,但卻發現他們似乎無法真正理解她的內心狀態。

每當小琪試圖向家人解釋她的情緒時,他們常用著「不要想太多」或者「每個人都有壓力你要克服它」來安慰她。他們或許是出於好意,但這些話語卻使得小琪感到更加孤立和無助。

小琪覺得家人似乎對她的困境缺乏理解,這使得她感到更加孤獨和沮喪。漸漸地,她不再試圖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即使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著能夠得到理解和支持,但小琪開始獨自面對內心的折磨。

上述的情形很常出現在憂鬱個案和家屬之間,憂鬱個案渴望家人的支持與理解,但又常常覺得家人不了解自己的苦、不了解自己生病了。那有哪些原因導致家人的無法理解呢?

缺乏直接經驗: 如果一個人從未親身經歷過憂鬱症或類似的情緒困擾,他們可能很難理解憂鬱症個案所經歷的內心痛苦。一般人的情緒經驗是難過、悲傷會隨時間緩和、可轉移注意力、即使難受仍可感受到其他正面的情緒,但憂鬱症個案所承受的是連日常的小事都變成困難、內心深處總是充滿了悲傷和絕望、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憂鬱症的情緒狀態與健康的人的情緒經驗截然不同。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來說,憂鬱症可能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

社會觀念和偏見: 雖然社會大眾對精神健康日益重視與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偏見和誤解,例如憂鬱症可能被認為是一種缺乏意志力、軟弱、抗壓力不足、或懶惰的表現,而不是一種醫療狀態。這些社會觀念和偏見可能阻礙家人對憂鬱症個案痛苦的真正理解。

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家人和個案擁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這可能導致他們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反應。家人可能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來評估事情,而這與個案的經驗可能不同。另外,個案可能會希望家人能更好地理解他們所處的情況和壓力,而家人則可能希望個案更多地考慮他們的觀點和建議。

家人和個案之間存在著各種因素,可能導致彼此不理解。簡言之,若要理解憂鬱症個案的痛苦,需要對憂鬱症本身有深入的了解,並且需要有同理心和尊重。個案需要的往往是家人能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關注來聆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會形成一股安全、穩定的力量,在個案被憂鬱壟罩時有支撐下去的勇氣。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侯巧玲臨床心理師#理解的橋#同理和尊重#聆聽想法和感受#穩定的力量#支撐的勇氣

可能是文字的圖形

所有心情:

【照顧者支持性團體-2024年公益團體報名開跑啦!】

No Comments

親愛的照顧者:

那麼多的日子裡,也許你感到煎熬與無所適從,

消磨著未來與期待,也對世界產生懷疑。

也許你需要停下來喘口氣~

照顧者支持性團體 將透過團體的時間、與空間,讓彼此能夠在互動中,覺察需求,心靈溝通,並感知內在深層壓力與動力,釐清照顧者定位與價值,以及指導、討論照顧上的疑難雜症,從而練習規劃健康照顧模式的藍圖~

讓彼此都能在團體中好好療癒、休息、並找到繼續向前走的力量。

期待在團體中與你相遇!

【團體帶領者】傅隆豪 實習心理師

【團體時間】113年11月19日~114年1月7日,每週二13:00-15:00,共八次

【團體地點】新竹市北區凌雲街32號(大鵬新城社區-覺思空間)

【團體對象】家庭主要照顧者

【招募名額】6人

【團體費用】免費,僅收保證金2000元(全程參與者可於最後一堂課現金退還保證金)。

【報名連結與團體詳情】https://www.beclass.com/rid=294d9ae66bc24e16709a

歡迎來電或加入杜華心苑官方Line洽詢~

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杜華心苑官方LINE帳號:@dowdslove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團體#照顧者#壓力#支持#照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