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課程學員心得分享-基礎課程】

No Comments

這次NLP初階課程,趙老師以深入淺出、風趣幽默的方式,由人的五官基本表情切入,詳細解說不同心境下反映出來的感官變化,進而了解人的心理思考,並透過定下心錨的方式,不僅幫助自己脫離過去的陰影而走自己的方向,更能幫助他人走出陰霾,經由穩定身心,積極行動而迎向正面的人生。

我在上這堂課前,因生活繁忙與性格較急躁,因而身心不易穩定。老師溫和而親切的教導,不僅使我找到簡易而放鬆心靈的方法,更讓我找到脫離過去陰影而提振信心的良方,讓我能心神鎮定的度過人生每一刻,獲益良多!

輕鬆而實在的課程訓練,按部就班而扎實的學習歷程,讓我的人生有完全不同的改變,使我能更正面,平和而積極的迎向各種挑戰,非常推薦!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2025年NLP課程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665

2025年九型人格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488

聯絡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心苑官方LINE帳號:https://lin.ee/DinL7sK

【照顧者支持性團體-2024年公益團體報名開跑啦!】

No Comments

親愛的照顧者:

那麼多的日子裡,也許你感到煎熬與無所適從,

消磨著未來與期待,也對世界產生懷疑。

也許你需要停下來喘口氣~

照顧者支持性團體 將透過團體的時間、與空間,讓彼此能夠在互動中,覺察需求,心靈溝通,並感知內在深層壓力與動力,釐清照顧者定位與價值,以及指導、討論照顧上的疑難雜症,從而練習規劃健康照顧模式的藍圖~

讓彼此都能在團體中好好療癒、休息、並找到繼續向前走的力量。

期待在團體中與你相遇!

【團體帶領者】傅隆豪 實習心理師

【團體時間】113年11月19日~114年1月7日,每週二13:00-15:00,共八次

【團體地點】新竹市北區凌雲街32號(大鵬新城社區-覺思空間)

【團體對象】家庭主要照顧者

【招募名額】6人

【團體費用】免費,僅收保證金2000元(全程參與者可於最後一堂課現金退還保證金)。

【報名連結與團體詳情】https://www.beclass.com/rid=294d9ae66bc24e16709a

歡迎來電或加入杜華心苑官方Line洽詢~

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杜華心苑官方LINE帳號:@dowdslove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團體#照顧者#壓力#支持#照顧模式

【NLP基礎課程學員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四天,是一個微妙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正好可以讓人認識並熟識,熟識後卻是快速的別離,伴隨著可能再也不見的往後…同樣的興趣愛好牽繫著學員們共聚一堂,生命於是有了這交匯的四天,但課程結束,大家便是各自回歸往昔的日復一日,再無這樣老少共聚,士農工商共同窗的機會。

因為自己總是鑽牛角尖的性格,在成長學習的路上從沒少吃苦頭,在一次次的鮮血淋漓中磨著這些稜角,終於懂得有些事情是需要轉圜,有些情形是有彈性,有些堅持是不必要的堅持⋯⋯這樣的領悟雖不算太遲,但傷害也是早就深鐫於心。為了往後的人生中自己不再與自己扞格不斷,於是報名了這個NLP的課程,希望藉由信念的改變,鬆動一些自己根深蒂固的執著,不再事事強求。

第一堂課老師讓學員們分享自己來上課的動機。在一次次與他人陳述自己理想的過程中,更加堅定了這樣的動機,於是我抱著這樣的想法進入了這四天的課程。一堂課下來,倏忽發現這堂課的廣袤與活潑,老師用各種各樣的團體演練,帶領大家認識了感官表達與「察言觀色」的方法,這就仿若是魔法一般,又像是電視裡常上演的超強心理師一語道破對方心中所思所想的橋段,讓我大開眼界,突然也發現自己上課的動機或許也侷限了學習的可能,因為這個課程帶給我的遠比我預期的要多多了,可以說是驚喜連連。

接著四天,在一次次的演練中,我認識了大多的學員,他們各有各的報名動機,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希望能學習和顏悅色與家人溝通,有的是希望藉這些技巧讓自己在職場上溝通協調更加游刃有餘。摒除老師極其溫柔的循循善誘和有趣多元的課程設計,這些固然讓我學得了遠比當初報名時希望學得的更多的多,四天的課程給我更大的感觸在於使我認識來自四面八方不同身分背景的學員們,這些是身為大二的我無論參加什麼學校課程都無法獲得的。在一次次的團體演練裡,我們除了交流學習老師授與的知識,同時分享成長經驗,人生故事,這些都使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實感,彷彿閱讀了許許多多個題材各異的有趣故事……

很慶幸大二的這個被我荒廢了的寒假中有這四天是充滿知識的灌輸和人際的交流的,我相信這些將成為未來我人生路上的無限資糧,也非常感謝淑華老師,您真的好溫柔~~感謝每一位和我共同練習的學員,感謝您們包容我的愚鈍和生硬的練習,更感謝您們的鼓勵和分享。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2025年NLP基礎課程熱烈報名中!

2025年NLP課程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665

2025年九型人格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488

聯絡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心苑官方LINE帳號:https://lin.ee/DinL7sK

#NLP#淑華老師#杜華心苑心理商所#九型人格#自我成長

【三個好習慣克服生活無力感】

No Comments

撰文者:黃敏怡 臨床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倘若生活、工作持續一段時間不順遂,不免會讓人感到情緒低落,更有深深的無力感。如果平常就有建立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時候它們就可以適時地為自己補充內在能量、加快心靈復原速度。本文便想跟大家分享三個有助於克服生活無力感且能夠立即執行的好習慣:

1. 每天設立一個小目標並完成它:建立個人成就感

如果一直想著困難的大目標,很容易感到乏力,相對的,設立稍有難度但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夠完成的小目標,會比較有動力去執行,例如:吃頓健康美味的早餐、運動半小時等。每天完成的小目標累積起來數量也會相當可觀,這將讓自己體認到「我不是對任何事情都無能為力,我還是可以掌握許多事情的進度並完成它們的。」,藉此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2. 每天將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記錄下來:培養正向思維

覺察與關注日常美好事物的能力是需要練習的。試著回顧一天中那些被忽略但卻值得感恩的小事,例如:通勤路程順利、下班時滂沱大雨停止了等。這有助於改變觀看事物的視角,提醒自己「原來生活中有許多好事都等待著我去發掘啊!」,帶來正向情緒與希望感。

3. 每天對一個人表達真誠的讚美:增進正向人際關係

鼓勵與讚許他人不僅能轉換心情,還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為他人付出,例如:讚美家人將共同分擔的家事做得很好、稱讚同事的打扮等。真誠的讚美會讓對方感到愉快並促進正向的人際互動,良好人際關係常會帶來快樂與心理支持,有助於肯定自我價值與發揮個人潛力。

試著每天投入一些心力與時間來培養上述好習慣,將會更有力量擺脫無力感的束縛,讓自己重拾信心與積極地面對生活挑戰!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黃敏怡臨床心理師#無力感#情緒低落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形

留言

複製

分享

【拖延的背後】

No Comments
撰文者:李艷華 實習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生活中常常會聽見或遇見拖延的現象或行為,拖延也時常會被掛在嘴邊;是許多人的困擾。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地方,如出門困難;明明與好友約好見面的時間,卻總是無法如時赴約;遲到便成了常態。這不僅影響個人的狀態,有時候也會影響人際關係。

對於在寫報告、工作等場域更是讓人熟悉不過,總是壓著線繳交的報告,總想著要提早一點開始才好,但還是明天再開始吧;事情總是能拖就拖,直到撐到最後一刻;一坐在電腦桌前就想吃吃東西、滑滑手機、看看短視頻⋯⋯

在最後的時刻總算是趕出來了,但過程中所消耗的精神、壓力卻是不少呢!

對於身邊的人而言,常常很火大;特別是父母、長官:「為什麼不趕快做完就好了⋯⋯」。但對於拖延者而言,可能也有老神在在的人,但也有在過程中會焦慮、心情起伏的人。有時會對自己感到生氣、後悔、自責,也會影響工作、學業、家庭,甚至是整個生活;其實壓力並不小。

那麼,既然沒有「好處」為何會拖延呢?坊間關於探討拖延症的著作有許多,《拖延心理學》一書的作者珍.博克&萊諾拉.袁在他們的著作中表示:拖延不是時間管理問題或品格缺失,而是一種心理症候群。它涉及的因素較多,形成拖延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作者在書中將造成拖延的成因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有常常把自我價值與能力、表現劃上等號的害怕失敗型;有擔心成功需要付出時間、心力等代價太多,或覺得自己不會成功、不配成功的害怕成功型;以拖延的方式來獲得掌控感、或透過拖延宣示自己是獨立自主、反對受控的反抗權威型;也有在關係界線上,因無法獨自生存、應對事情的焦慮,拒絕獨行的害怕分離型拖延;和害怕與人親近、被逼近、壓迫、催促或被要求的害怕親近型拖延;當然也有其他像個人主觀時間觀或時間感與客觀時間不同步的因素,或大腦神經運作的生理因素等。

對於深陷拖延困擾的你來說,覺得自己比較像哪一種類型,或好像不止在一個類型上有共鳴呢?無論是什麼,或許我們知道:拖延的背後有一些我們害怕面對的、或無力應對的部分;而拖延正是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我們不用立即地去面對我們無力或脆弱的地方;它是我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機制。擺脫拖延,它不只是在行為上的調整,它更需要我們去了解自己拖延背後的根源是什麼;或許內在的一些擔心、害怕、或慾望被看見或處理,外顯的一些行為問題也會得到適當的調整。

參考書籍:《拖延心理學》,珍.博克&萊諾拉.袁著(2018,第三版)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諮商預約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心理諮商 #李艷華實習心理師 #拖延背後 #保護機制 #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