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三度延長警戒的慢性壓力】作者:陳韻如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當居家辦公看來不只是兩個禮拜的臨時應變,而是長達將近二個月的常態時,人的心理與行為會出現很神奇的變化,而這樣子的變化因人而異,個體差異非常大。在激烈競爭的工作職場,大家都在追求「快速調適、保持彈性、危機就是轉機、變動中存活下來的才是佼佼者」。但面對非常時期的調適與適應,「求快速」恐怕不是致勝關鍵。

心理諮商專業的訓練,讓我知道突如其來的疫情和連帶的影響,必定會形成一份不可避免的身心壓力,而且這類的壓力想必不會是瞬間飆升型,而是溫水煮青蛙型,一點一滴,累加在日常已然存在的慢性壓力之上,不知不覺之間,會讓人顯得沒耐性、易怒、焦躁、缺乏同理心、很快掉入選邊站的二元對立然後攻擊另一方。

這類緩緩堆積的慢性壓力有著非常驚人的偽裝術,除非我們刻意地去偵測它,勇敢地去承認它,再加上定期地去疏通它,讓它存在但不受它所控制,讓它保持在剛剛好的份量而不致被壓垮。

Read More

【NLP知覺的潛力體驗分享 PART 2】作者:CQ

No Comments

接著視情解離法-恐懼與創傷療法的探索原本我以為我可以改善我的恐懼,在夥伴以及老師的協助下,探索過後才發現,我都被我自己的大腦騙好久了,其實我需要的是被理解。

【故事概要】曾經,在高中上學途中被狹持,結果自己掙脫之後打電話向導師求救,得到的回覆是:那自己走回來學校找教官,回到學校,找到教官協助報警後,也因為安全回到學校了,面對其他教官的玩笑,我也是笑笑的回覆,但我心裡悶悶的我沒有說,前面有提到,我是活潑開朗的對吧?所以理當我應該是開得起玩笑的,這樣對嗎?以前的我會以笑而不語回覆,現在的我會告訴你:那當然不對呀!而第一時間求救的導師卻在簡訊裡面要我想想這兩年來她如何認真的批改我的週記,其實我不理解用意是什麼?我回答,那可以用那兩年的認真換救我一次就好嗎?除此之外,當初協助報警的教官見到我,有問我還需要什麼幫助嗎? 我則是清楚的條列項目請教官宣導讓學校夥伴多注意安全,而我的導師卻通知了爸爸來學校促膝長談…那次,爸爸載我回家的路上一直跟我說老師辛苦,要我原諒老師,我還是不懂,爸爸在說什麼?直到爸爸不耐煩的說:啊你就原諒她就好了啊!我好絕望的回覆:那是因為我沒事,你才有機會要求我原諒她吧? 這句話畢,從那時到現在,我們不曾再提起這件事情,也從那時起,做任何事情我只告訴自己,前方都是未知的,記得讓自己有把握可以保護/救自己,而且我自己能負責也只有自己能對自己負責的事情,才做!擔不起責任的,不做!除此之外,我害怕別人從我背後靠近我或是誤會我不理解我,每次我的心臟都會像是被重擊一拳那樣的痛,是一種無法呼吸的痛,

Read More

【NLP知覺的潛力體驗分享 PART I 】作者:CQ

No Comments
這是第一次上NLP的課程,上完課有種滿滿的感動,一種體會到終於找到一個方式好好照顧自己與他人相處的那一種感動,課程結束那天我是笑著騎車回家的,說出來有點害羞但是卻很舒服,可以替自己找到一個方式讓自己不再這麼用力的去面對自己與身邊的人的關係或者不完美,現在的我可以坐下來、靜下來、慢慢的將它寫出來,在寫這篇心得前,我還是覺得這課上的有點"夢幻!?"而且在課堂結束後與老師的擁抱是那樣的清淡與安定,NLP對我來說,真的就像一趟奇幻旅程!
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我的個性活潑開朗、話多、好奇心滿滿,卻也有好多固執的堅持,曾經,以為努力溝通就可以在人際上面找到出口,但太努力又不如預期會更加失落。
經過NLP我才發現,曾經種種,都是以“我”為出發點,體會過NLP我才發現,原來那些讓自己辛苦的意念也都是從”我“為出發點,而這個"我"則可以比喻成:你在牆上挖一個洞看見的東西,那樣狹窄的視野。
兩週的課程,最初認為這堂課可以學習到的東西是什麼已經模糊,只有依稀記得初衷想要讓身邊負能量高的人可以感覺到生活的幸福,以及如何去改善自己與人之間的關係,現在我所知道的是,NLP的覺察可以向內聆聽自己,也是調整自己向外的方式,照顧自己,感染他人這樣吧!

Read More

【歸屬感來自於自我接納與做自己】作者:李嘉修 臨床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宇欣(化名)說她在工作幾年以後,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她向我強調,她的生活並沒有過得不好,只是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
她說每天上班、下班,過著日復一日重複的生活。上班時她總是盡全力做好老闆交代的職責,同事有工作請她幫忙時,她也總是使命必達,而且她在工作上的表現也不俗,卻總是感到缺乏成就感。
下班後的生活,如果還有力氣與精神的話,除了陪兩隻貓咪玩耍外,宇欣經常就是吃東西、追劇、或是滑手機度過。偶爾與同事或朋友聚會時,總聽著別人聊孩子、購物等,令她提不起興致的話題。
宇欣說她發覺自己與人相處時,經常有種格格不入、尋不著歸屬的感受。某天加班回家之後,看著自己零亂的住處,她驚覺自己竟然過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日常。
我問她最常感受到的心情是什麼,她想一會兒,表情顯得有些失落地說:「應該是孤單與寂寞的感覺吧!」
人都需要也渴望歸屬感,需要有與人同在與連結的感受。然而許多人在尋求歸屬感時,會極力要求自己表現完美,以期待他人的肯定與認同,甚至不自覺地有取悅他人的傾向,而經常在這過程中漸漸失去了自我。
透過心理諮商,宇欣意識到,由於太過在乎與擔心他人的眼光,因此經常不習慣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以為只要自己表現「隨和」的樣子,別人便會認同她與喜歡她。
然而「隨和」經常也意味著得極力去配合、甚至滿足他人的需要與想法,久而久之,似乎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與重視什麼,生活也自然逐漸變得索然無味了。

Read More

【諮商室的故事】作者:田明珠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No Comments

夜裡,他/她一遍又一遍訴說著傷心事…

我在旁陪伴、聆聽、覺知著…

 

他/她以自己的方式和節奏,

梳理著那早已亂成一團的思緒,

他/她不時地會再經驗到往事的衝擊,

然後一遍又一遍地回到原點,

又再試著從中抽絲剝繭,

如此反覆多次,

直到開始覺知慣性的存在,

就像黑夜中出現的光。

 

我們一起抓住那稍縱即逝的光亮…

它在暗黑的洞裡引領著我們,

即使前方的路糢糊不清,

我們一起守護那微光,

不讓它落下,

即使他/她的心裡滿懷恐懼,

我們卻依然向前行…

直到看見了大片的陽光灑落,

洞外就是一片藍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