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天堂還美麗──談 Being:因為活過,所以可以是天堂】

撰文者:林琦萱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
Netflix 在 2025 年推出的新劇《比天堂還美麗》中,女主角海淑在辛苦走過一生後,來到所謂的「天堂」。她與早一步離世的丈夫重逢,過往在人世間所承受的勞苦與遺憾,在這裡有了再次相遇的可能。她得以再次遇見那些與自己生命密切相關的人事物,也因此擁有一次修復與重新經歷的機會——在一個不同於人間運作規則的世界中,重新體會、重新選擇。
自我們離開母親的子宮起,人生便是一連串苦難的展開。此時,「夠好」的照顧者能夠提供愛與保護,適當地回應我們內外在的需求,讓嬰兒能在可承受的範圍內經歷失落、整合情緒,逐漸豐富對喜怒哀樂的體會。然而,當創傷來得太多、太突然,超出心靈能夠承受的範圍時,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便會啟動——透過分裂或否認的方式,把痛苦推開,藉此維持「活下去」的可能。
當分裂與否認成為主要的心理因應方式時,雖然暫時避免了崩潰,但長期下來卻會癱瘓心理的正常運作。人將付出失去感受完整性的代價,內在變得空洞,逐漸喪失對生命的意義感。在臨床上,這樣的狀態常以憂鬱與空虛為主訴呈現。
劇中,女主角海淑的丈夫心疼她因為失去孩子而陷入解離狀態。編劇用「小絮」這個角色,具體呈現出海淑為了承受過大的創傷而分裂出來的自我。海淑的丈夫甚至向天堂的主任請求,願代替她承受那些痛苦。
天堂主任則對他說:
「她(小絮)是鮮明記憶與澎湃情感的化身,是海淑為了生存而割捨的痛苦與悲傷。若不如此,她根本活不下來。那些被拒絕與忽視的記憶,被深埋在潛意識最深處,但它們仍是海淑的一部分。這些情感強烈到足以人格化。也正因為這些情感曾被她拒絕,才會被分離出來。唯有透過海淑的理解與愛,這些情緒體才得以被淨化與消融。」
心理學家 Donald Winnicott 曾提出「being」的概念:人可以自然地存在,讓情感自由流動,並在每個當下真切地經驗自己。這是一種單純、活生生的「我」的感受,是對自身存在的真實體驗。
然而,這種 being 的狀態是理想的。在現實人生中,我們必然會經歷創傷、破損與遺憾。但若在一段安全、穩定、能夠修復的關係中──無論是伴侶、友情,或是諮商關係──我們將有機會重新面對那些曾經被排除的經驗與感受,再次做出不再是為了「活下去」,而是出於力量與選擇的回應。
正如劇名所說:比天堂還美麗的,不是天堂本身,而是曾經歷苦難、仍願意活著、感受、愛與理解的我們。
參考文獻
Winnicott, D. W. (1960). 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41, 585–595.
Lee, J. (編劇), & Kim, H. (導演).(2025). 比天堂還美麗(第1季,第11集). Netflix.
–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