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諮商

【我眼中的憂鬱症個案】

No Comments

撰文者:楊于萱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最近讀了一本繪本,叫做《恐龍先生流鼻涕以後》

故事講述一名恐龍先生,他的絕技是噴火。

噴火讓他成為大明星,海報、電視節目上都是他。

然好景不常~

有一天,他因為感冒,鼻子裡噴出來的盡是鼻涕,

無論他再怎麼努力嘗試噴火(吃辣椒、生氣…)都沒用,

恐龍先生好沮喪、好沮喪,他灰心地走入人群之中,心想著:「我還能做什麼呢?」,

忽然之間,他看見遠方一座高樓大廈起了火災,頓時鼻子好癢,「哈~啾~」了一聲,從恐龍先生鼻孔裡噴出的兩條大水柱,成功地阻止了火災。

如今,恐龍先生有了一份新工作呢!

文末,作者提醒我們,「無用」有時蘊藏著上天給我們的寶藏,等著我們去挖掘,重新接納、整合成新的自己。這讓我聯想到我眼裡的憂鬱症個案,何嘗不是如此呢?他們看著自己無用,我卻覺得他們好有同理心的能力,正是因為他們富有情感、易和他人共感,才容易憂鬱,不是嗎?

接下來,想來分享我所遇見的憂鬱症個案是怎樣的…

憂鬱症的人不是懶,不是他們的藉口、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是不知怎麼地,失去了他們原有的活力(他們也不想),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於是只剩下睡、無力起來行動。例如原本每天都得洗澡、沒洗會覺得渾身不對勁的人,可能變得連洗澡的力氣都沒有。原本活潑外向的人,可能變得連去超市買東西都不敢。

憂鬱症的人不是不知足,而是這個症像催狂魔,會吸走你所有的快樂,怎麼樣都開心不起來,連原本有興趣的事,都變得沒興趣,很有可能滿腦子都停留在過去的創傷或失落。

憂鬱症的人不是想太多,而是很重感情、情感豐沛,所以過不去。

憂鬱症的人不想麻煩別人,於是封閉自己,但也因此感到孤單。

憂鬱症的人很會隱藏情緒,他們或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累積了多少情緒,而把悲傷留給自己,因為希望在他人面前出現時,自己的狀態是好的,因此人們總是訝異,看起來活潑開朗的他,怎麼會得憂鬱症或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憂鬱症的人不是廢,而正是因為追求自己有用,暫時被眼前無力的狀況和情緒給淹沒了,就像感冒的恐龍先生一樣,

憂鬱症的人比起責怪他人,他們更傾向自責,他們自我價值感可能較低落、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真的不需要再指責他們,因為這些指責,他們可能已經先在自己的腦海裡想過好幾回了。

所以,他們需要的或許只是被理解,或至少願意懂。

最後,想對深受憂鬱情緒困擾的朋友說:

我們只要一起來看看這些情緒、嘗試接納自己(因自責又會落入憂鬱症的負向循環),保護以及控制好超能力就好。

當然,這一定是一條無比艱辛、來來回回的歷程,但當你絕處逢生之後,你將會發現自己很有力量!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851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心理諮商 #楊于萱諮商心理師 #憂鬱症 #無用 #寶藏 #接納 #新的自己

【一趟找回安全及生活主導權的旅程-諮商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三年前從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時因觸碰到自身創傷,導致身心靈皆瀕臨崩潰狀態,時常處於凍結狀態,無法發揮自身效能,便先離開當時喜歡的工作,但也明白若創傷繼續放著,到其他地方也會有同樣的狀況發生,於是一邊做其他工作一邊投入諮商,並處理自身創傷議題。

在這三年與宏仁老師的晤談中,一直都感受到老師的接納與溫暖,讓我逐漸從習慣逃避自身感受到能去靠近、表達自我,一開始依舊還是會埋怨他人,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持續晤談了近一年,老師都很有耐心的陪伴著我的抱怨、不滿,並反應我的狀態,讓我知道我所呈現的樣子為何,但不帶任何評價,這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會有的經驗,於是我開始願意在老師的陪伴下,思考自己想要的樣子,並觸碰一直以來逃避的問題、了解自己的責任。

後續幾個月慢慢有所轉變,能夠接納自己的羞愧、用開放的心態感受想法,不多做批判、評價;如今能夠在遇到挫折時,安穩的接住自己並守住界線,能分清哪些是自己該負的責任。

對於這些轉變首先當然是感謝自己願意覺察,但也同樣感謝老師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及合作關係,讓我能在50分鐘的晤談當中盡情地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在分享的同時,能用自己的語言確定的說出想法及需求是件很棒的事,而老師耐心的傾聽與陪伴更像是一劑強心針,使我除了在諮商時表達,也會想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去發聲。

伴隨著三年的諮商結束,我在生活中表達的次數多了不少,也覺得更靠近了自己一點,能夠自在的在生活中自處或是與他人相處,諮商讓我找回了對生活的掌控感,也讓我能夠喜歡上「已經夠好的自己」。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諮商#掌控感#創傷

【看見與被看見:深度心理治療中的情感修復之旅】

No Comments

撰文者:林琦萱 諮商心理師 /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在深度心理治療裡,治療師致力於跟個案去了解和感受那些隱藏未被發現的情感經驗。我們工作的重點在個案「不知道」的事。

一個生命必然有許多內涵豐富多彩的情感不盡然被我們發現或是完整的經歷,卻深深地透過無意識牽動著我們的言行和態度。特別那些比較被拒斥的感受,例如:傷心、脆弱、羞愧、內疚感,有時候對心靈的影響相當的浩大且難以被知曉。

在臨床上,我們透過鼓勵個案自由的說、想到什麼都可以說,盡可能在放鬆的情況下,一起經歷一些尚未被好好消化的經驗,透過治療師的眼,協助個案看見;借助治療師的感受,讓個案重新感受;當中勢必存在著長年下來發展出無論是保護自我或是妨礙自我發展的防衛;透過敘說及理解、反覆練習接納的過程;也協助個案再一次拾回更多過去破碎的自己。

臨床工作給我很深刻的體會,能夠「好好的感覺」、「安心的讓自己去體會、經歷一些感受」是一件極其奢侈不易的事情;除非能夠在治療師的幫忙下安全的喚起固有經驗、在紮實的信任關係上工作,才有辦法讓一個人能堅毅的擁抱自身的情緒;同時也突破自己的情感藩籬達到與人連結的親密關係;產生對自己更多的理解而後才能接納脆弱的情感,不再以防衛的方式讓個體活在與自己很有距離的迴圈中。

在長期的深度心理治療,真的走到了修通經驗與自己深刻連結的個案;讓我知道,有些苦痛是出於生命想要好好活著、擁抱真實的吶喊和呼求。它需要的是被看見和理解,不是忽略和壓制。

一個人可以真的心疼自己、給予自我完整經驗的接納和擁抱,很多時候是歷經千山萬水的坎坷,才能夠來到自己面前,溫柔的善待。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林琦萱諮商心理師#看見與被看見#深度心理治療#修通#連結#溫柔的善待

【114年國軍心理健康照護方案】

No Comments

親愛的朋友您好,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有承辦114年度國軍心理健康照護方案,此為國防部為維護官兵心理健康,所提供國軍人員多元輔導與自主求助的管道,

若您為國軍人員,有心理諮商之需求,歡迎直接與杜華心苑聯繫、預約諮商~

也非常歡迎分享給身邊的國軍人員?

一、服務對象:

1.國防部所屬軍官、士官、士兵、文職人員、軍校生及編制內聘僱人員

2.重大事件及因戰公傷亡之眷屬(眷屬須由單位代為申請,並奉將級主官批核)

二、方案期程:114/01/01-114/12/31。

三、方案內容:本方案補助前述服務對象之自費心理諮商費用,每人每年6次,每次1600元,累計補助上限為9600元。

歡迎加入杜華心苑官方LINE帳號、或直接撥打電話洽詢、預約,

也可以點選以下預約諮商的連結,填寫預約表單,行政人員會與您聯繫,並協助進行後續預約安排!

預約諮商: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851

杜華心苑官方LINE帳號:ID搜尋@dowdslove

電話:03-5736178 ; 0965398978

提醒您:請事先進行預約,並請主動表示使用「國軍心理健康照護方案」,會依照順序為您安排專屬於您的晤談空間及諮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國軍#心理健康#諮商#新竹

【非暴力溝通–由衷的給予】

No Comments

撰文者:陳梅慧 諮商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去到某個地方時看到一個物品或食物,突然想起某個親友愛吃這個食物,或是看到那個物品好適合他,於是興沖沖地買了回去,滿心想像著當他收到這個東西時的那種滿足與開心,心裡就覺得滿意。而當真的把物品當面交給他時,看到對方臉上的那個滿足,自己也跟著好喜悅,光是感受到自己可以帶給重視的人這樣的快樂,自己就覺得滿足…

這種人與人間給予和接收的互動,就是非暴力溝通中所提倡的「由衷的給予」。在這樣的互動中,每一次的給予,都是出自於滿心的愛與喜悅,想要分享、想要給出、想要服務,而當對方是帶著感謝歡喜收下這份給出時,這個給予和接收的循環就完成了。也就是說,在非暴力溝通中,對於他人的給予,最美的回報就是滿心歡喜地收下對方的善意。

初接觸「由衷的給予」這個概念時,與我原本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要「平衡」的觀念是有一些抵觸的,我會有一種不要「欠」人的心態,今天別人送了我一個禮物,我就會在心裡一直想著怎麼回報對方,才不會欠下這個人情。於是,我會心心念念著何時也準備一個對等的禮物回禮,才不會失禮。但我也不得不承認,在帶著一種「欠」人情的心情收下禮物時,我的心是有些負擔的,在收下禮物的同時,我沒能很單純地享受著他人的善意,滿心歡喜地接受,我同時還有一股新生出來的焦慮,想著要怎麼來平衡這份心意,這個焦慮帶來的影響,就是我不大能百分之百地沉浸在這份被給予、被看重的心意中,反而懸著一種不知如何回報的懊惱。

回到最一開頭的例子,我必須說,當我看到個物品或食物而想起該親友時,我真的就只是很單純地透過那個東西想起了對方,我心中只有想到,如果他吃到或他拿到這個東西,他會有多開心!?如此而已,同時,買下這個物品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可以做得到的,於是,我就行動了…我的出發點並沒有想要得到什麼回禮,就只是單純地想對對方好。對我來說,對方單純地收下我的善意,他的開心,就是我最想最想要回應了。

在covid-19 盛行出門一定要帶口罩時,一次走在路上突然口罩的耳帶斷掉,心裡正著急,一位帶著小孩的媽媽馬上從包包裡拿出一片新的口罩遞過來解危,我的著急頓時被安撫了,我也因此習慣性地會多備一個口罩,也真的有機會可以幫上別人這樣的忙。當別人有需要,而自己正好可以幫上忙時,心中真的是溫暖與滿足的。

有一回走去學校接孩子的半路,突然下起了雨,因為路程不遠,我也索性就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接到孩子下課回家時,雨變得更大了,我帶著孩子快步跑,就在這時,鄰近社區的警衛大哥居然好心地在雨中跑過馬路送了把傘來給我和孩子,那時我的心情也頓時被好多的溫暖給籠罩了。

認真地細數這些被他人的美好心意給滋養的經驗,真的是愈想愈多,也讓我自己的心一整個溫和起來,像是和同事吃飯時,同事會幫忙多拿一份餐具、朋友自家重的高麗菜收成時就直接寄放在住家社區給我、鄰居要團購某個我們家愛吃的小籠包,在我還來不及跟上時自動幫我多登記一份、某一次嚷嚷著沒有買到剛到貨就被買光的孩子最愛的巧克力,就有朋友正好看到馬上多買一包、上研習課臨時需要請假,同學在課程結束後發來的筆記…這些都是帶著滿滿心意的禮物,這些心意總是在想起時特別能溫暖我的心。

在非暴力溝通的理念裡,「由衷的給予」是一切互動的出發點,所有的溝通、互動,都來自於一份「愛」、一份心意想要給出,因此,當給出的心意被「由衷」地接受時,就是一次愛的流動,就是一次完整的愛的傳遞。當接收者是全心全意、滿懷喜悅地接受時,讓由衷給予的心意被由衷接受就已經是給出最好的回報了。

如果能帶著這樣的心態來與人互動,我們會比較輕盈、沒有負擔,

當我們真心地、沒有負擔地想給時,我們可以給出時,我們才給;同樣地,當別人給予時,我們帶著敬意與謝意真心地接收,就是對對方最好的回報,我們也能更自在地接受他人的善意。在這樣的給與收的互動中,愛就自然地流動著。

要做到「由衷的給予」,需要有二種練習:

1、 在我們能給時,我們才給。

真正輕盈的分享與給出,要像是「福杯滿溢」那樣,因為我很滿足了,因此我想分享出去。在這樣的前提下,接收著也同樣會是輕盈的收下我們的心意,而不會有沉重的負擔。

2、 在我們想收時,帶著滿心地喜悅接收他人的善意。

對他人真心的分享與給出,他們要的不是我們怎麼回報他同等的禮物,而是我們因為他們的這個心意而感到幸福,因此,真心喜悅地接受就是最佳的回報了。想想我們送孩子禮物時,我們想要的無非就是看到他們發亮的眼神和歡呼聲,不是嗎?聖誕老公公為何讓全世界的人那麼喜歡,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不需要也無法回送他任何禮物,但我們可以沒有負擔地收下他特別為我們準備的禮物,只因為我們知道,他是那麼開心地在聖誕節要把禮物送給每個人。

邀請你也想想看在生命中這些由衷的給予與接收的經驗,是不是也能為你帶來一些溫暖呢?同時,更想邀請您一起來試試看,練習在我們可以給、也願意給出時,給出這樣的心意;同時,面對他人的給出,就練習用我們的真心感謝地接受來回報對方的心意,讓我們與人之間可以有更多單純的愛的連結,讓我們的生命用「由衷的給予」的故事來串起更多的美好。

*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陳梅慧諮商心理師#由衷的給予#非暴力溝通#接收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