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親子互動中實踐性/別】葉致芬 博士/諮商心理師

與女兒分享我的專業學習及工作心得,是我們親子互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些分享會以聊天、討論和繪本共讀的方式進行。由於我的專業訓練和實務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性別、情感關係與家庭,因此,與女兒談性別、人權,談親密關係及家庭的社會學想像,除了渴望培養女兒獨立、批判思考的能力外,也是我對性別平權具體實踐的嘗試。如共讀And Tango Makes Three.(中文譯本:一家三口,小魯文化,2016年出版)(關於如何用繪本跟孩子談性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幸佳慧於2014年出版的「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如何出版)
其實親子之間的互動過程,大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常能從女兒自發、純真的反應中,感受到真實與單純的力量。孩子對愛的體會及理解能力,令人驚嘆。在去年協助兼職學校的學生辦理「彩虹週」的活動時,我便帶著她出席,與我一起為學生導讀「為巴比祈禱」這部電影。出發前,我事先講解這部電影的內容給她聽。她問:「這是真的事情嗎?」我說:「是阿!」她很震驚,然後說:「這個媽媽好壞喔,她為什麼不接受她的兒子喜歡男生?」我回她說:「這位媽媽她不是壞,她是不知道,因為當大家都說喜歡同性是不好的時候,這個媽媽就也如此認為,然後就會擔心她的兒子會過得不幸福,所以就很努力地強迫她的小孩不要喜歡男生,她會強迫是因為她太愛她的小孩了。」女兒回我:「可是強迫不是愛啊!」當聽到這句話時,我心頭為之一震:是啊,強迫它並不是愛,但有多少時候,身為家長的我們卻以愛為名,強迫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並聽從我們的指示呢?我自忖:我是否在很多時候,也在做這樣的事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