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我成長

【憂鬱個案與家人之間需要一座理解的橋】

No Comments

撰文者:侯巧玲 臨床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小琪,17歲,一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少女。她有許多興趣,喜歡畫畫、看電影,也喜歡滑直排輪、喜歡爬山,以及享受和家人共度的時光。

然而,近來,小琪的心情變得容易低落。她發現自己的活力消失了,對事情提不起勁、容易哭泣。她試圖向家人表達她的感受,但卻發現他們似乎無法真正理解她的內心狀態。

每當小琪試圖向家人解釋她的情緒時,他們常用著「不要想太多」或者「每個人都有壓力你要克服它」來安慰她。他們或許是出於好意,但這些話語卻使得小琪感到更加孤立和無助。

小琪覺得家人似乎對她的困境缺乏理解,這使得她感到更加孤獨和沮喪。漸漸地,她不再試圖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即使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著能夠得到理解和支持,但小琪開始獨自面對內心的折磨。

上述的情形很常出現在憂鬱個案和家屬之間,憂鬱個案渴望家人的支持與理解,但又常常覺得家人不了解自己的苦、不了解自己生病了。那有哪些原因導致家人的無法理解呢?

缺乏直接經驗: 如果一個人從未親身經歷過憂鬱症或類似的情緒困擾,他們可能很難理解憂鬱症個案所經歷的內心痛苦。一般人的情緒經驗是難過、悲傷會隨時間緩和、可轉移注意力、即使難受仍可感受到其他正面的情緒,但憂鬱症個案所承受的是連日常的小事都變成困難、內心深處總是充滿了悲傷和絕望、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憂鬱症的情緒狀態與健康的人的情緒經驗截然不同。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來說,憂鬱症可能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

社會觀念和偏見: 雖然社會大眾對精神健康日益重視與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偏見和誤解,例如憂鬱症可能被認為是一種缺乏意志力、軟弱、抗壓力不足、或懶惰的表現,而不是一種醫療狀態。這些社會觀念和偏見可能阻礙家人對憂鬱症個案痛苦的真正理解。

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家人和個案擁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這可能導致他們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反應。家人可能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來評估事情,而這與個案的經驗可能不同。另外,個案可能會希望家人能更好地理解他們所處的情況和壓力,而家人則可能希望個案更多地考慮他們的觀點和建議。

家人和個案之間存在著各種因素,可能導致彼此不理解。簡言之,若要理解憂鬱症個案的痛苦,需要對憂鬱症本身有深入的了解,並且需要有同理心和尊重。個案需要的往往是家人能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關注來聆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會形成一股安全、穩定的力量,在個案被憂鬱壟罩時有支撐下去的勇氣。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侯巧玲臨床心理師#理解的橋#同理和尊重#聆聽想法和感受#穩定的力量#支撐的勇氣

可能是文字的圖形

所有心情:

【心理師的喃喃自語】

No Comments

撰文者:張郁君 諮商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慢慢來比較快」這句話不知道是從何開始時常會在諮商過程中提醒著自己要放慢速度,往往來到諮商室的人們都有一些情緒上的困擾或經過生理檢查後無法解決的困擾,也因為很痛苦就想要趕快解決,然而,情緒困擾已經是一個果或是一個情結卡在心中許久,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人之所以會有情緒是因為心還沒死,心會帶給我們許多情緒感受,也會讓我們知道真正的渴望是什麼,但是心的速度總不及於頭腦的認知,往往大腦會凌駕於心之上,也因為現代社會的忙碌及快速,人被環境逼迫需要快速判斷而無法慢下來聽一聽內心的渴望,情緒困擾也就由此而生。

在會談室裡,很多人都會好奇到底在談什麼,表面看起來就像是在跟朋友聊天,但在談話的過程中看不見的其實是來談者內在心裏的情緒感受慢慢地開始流動,很多無法在會談室外表達出來的感受不用壓抑在心裡,少了壓抑就有更多的空間可以讓情緒流動,當情緒感受開始流動就不會是問題了,而真正的問題才會被看見進而才有解決的可能性。

年紀越大,時間似乎越來越壓縮,好像很難在生活中停下來讓自己喘口氣,打開行事曆滿滿的行程,有時候也會覺得就連心理師自己也都忘記要給自己排個空,整理一下內在空間,心中滿滿的情緒櫃有些是自己的,有些是別人的,再加上工作中還有很多是來談者的,雖然不會壓抑情緒,但情緒也是會積累的,需要提醒自己暫時停一下,好好深呼吸,讓自己的心有個舒緩的空間,才能夠讓情緒繼續流動,諮商關係也才能往正向的方向前進。

有時候會聽到來談者的好奇或關心,心理師你們聽這麼多人的故事或這麼多負面的情緒,你們都怎麼排解自己的心情或照顧自己呢? 其實,心理師也是一般人,也會有類似的困擾,只是比較好的是我們還有自覺能夠為自己拉一條線或踩一下剎車,告訴自己 「慢慢來比較快」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創造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就有機會能夠排解疏通自己的心情也就照顧到自己了。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張郁君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情緒關照

【NLP療癒性隱喻課程學員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作者:Kelly

我參加了杜華心苑今年夏天在清華大學的療癒性隱喻課程。在這四天,讓我了解到原來說故事是如此有力量的,可以將我們想要引導別人發生的改變放進故事裡,來達到讓對方產生內在的力量去轉化困擾,得以幫助到對方。

課程前兩天,老師讓我們練習去對自己的心情,特質,生命歷程分別說一個隱喻,原先我以為這並不難,沒想到真的要說出來,卻感覺不簡單。但讓我感到特別的是老師要我們針對自己的隱喻作了一些解析,包括突顯的部分,刪除的部分,造成的後果以及改變故事後造成的變化。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簡單的隱喻故事竟然隱藏著這麼多細節,而這卻是影響我們深遠的部分。並且僅僅只是讓我們自己對本身的隱喻作些微改寫,就發生很大的變化。

老師有教我們說一個隱喻故事所需要的技巧,其中有歸類與取樣,這可是讓我們在玩遊戲中真實去體會我們對描述事物展開的能力。有些同學擅長歸類,有些同學則在取樣中反應特別快,但我本身在取樣方面是比較弱的,老師說生活中可以多練習這一部份。

課程前兩天,我們都在練習說自己的隱喻故事。之後的兩天,我們就要學習如何針對別人的事件去說一個故事來回應。其中很重要的兩個部分是同步跟轉變。同步就是針對對方的事件去設計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內容必須跟對方的事件環環相扣,又不能被對方的意識發現,所以這個相扣需要很有技巧。幸好老師有先讓我們練習技巧,但是我對於抓取對方事件裡面的模式,還是感到吃力,需要多練習。

老師有安排幾場示範,讓同學在台上講一個事件,然後讓各別小組去說一個隱喻故事,除了同步還需要代入轉變。有些同學真是天生就是說故事高手,竟然可以想到毫不相干的故事,但卻有讓人感到會心一笑的相似性。老師也適時的提出建議,在適當的時機推了一把。一個轉折,竟然就讓台上同學產生了改變。

課程結束後的某一天,友人跟我提出他在工作上遇到一件不順心的事情。我當下忽然閃過一個餐廳老闆的故事,當我講到最後一句,”明天太陽升起,餐廳依舊高朋滿座。”友人忽然大笑出來,一解先前的惆悵。隱喻的力量真是強大,不僅影響著自己,也能幫助身邊的親人朋友。

謝謝淑華老師無私的傳授,這幾年陸續上了老師的課程,在老師身上,我看到了助人者的真情,那真的是歸真鏡照的幫助人,不帶一絲的自我。也謝謝杜華心苑的工作人員,在這四天照料著我們。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2025年NLP課程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665

2025年九型人格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488

聯絡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心苑官方LINE帳號:https://lin.ee/DinL7sK

#NLP#淑華老師#杜華心苑心理商所#九型人格#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