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認知脫勾與承諾的行動,豐富你的人生】李嘉修/臨床心理師

No Comments

人們會深受焦慮與憂鬱等負面情緒所苦,經常與內在的心念、想法、或思考方式有關。

演化痕跡使然,使得人類大腦仍具有相當居安思危的傾向,所以人們的起心動念之中,經常具有負面的成分,無論是懊惱過去已經發生之事,抑或憂慮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

特別是腦中種種負面自我評價的想法,例如,我做不到、我不夠好、我不行、我很沒用、我很差勁、我註定是個失敗的人…等,當你深信不疑且照單全收時,便容易導致情緒困擾。

假使腦中「我不夠好」的心念,是促使自我改善或進步的動力來源,那未嘗不可;但是如若充其量只是自我打擊的念頭,當你將它與自己劃上等號時,只會徒增煩惱跟阻力的困擾罷了。 Read More

【馴服孩子心中的彩色怪獸】簡榆涵/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再哭、給我有意見,我就揍下去了。小孩子意見那麼多是要幹嘛!』相信,上述的陳述語句,對許多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在您的成長過程當中,類似的對話可能經常出現於您的爸媽或是左鄰右舍管教小孩的情境。當您是個孩子時,可能從來都沒有人告訴過您,『我現在的怪怪、不舒服怎麼了?』、『我現在的感覺可能是什麼?』、『我該拿這些感覺怎麼辦?』。每當這些感覺出現的時候,哭鬧、脾氣成為表達需求、引起關注的方式,然而久而久之,這些方法形成一種自動化反應的模式。這樣的方式,不僅換不到大人的秀秀,反而是一頓的挨罵或責打,最後只好自己摸摸鼻子想辦法把這些不舒服吞下去、自行處理。回頭探望成長的軌跡,您是否會遺憾於缺少情緒教練的引導,而讓自己多了些摸索、多了些挫折、多了些不知所措?當您成為了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扮演孩子的情緒教練?

 

(更多 …)

【用「心」,聆聽與陪伴】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從今以後,袂擱有煩惱、袂擱有病痛,全部都好了……」法師一邊將滾燙的湯藥端放在靈堂前、口中一面複誦經文。明仔拿著三柱香、淚流滿面,全然無法接受幾個星期前才開心幫媽媽拍的照片,竟然成了靈堂上高掛的遺照。

明仔的父親早逝、自己從小就出外工作,很少時間回家。這一年來,隱隱約約感覺到媽媽好像悶悶的、有心事,但又不知道是為什麼。關心媽媽的時候,她都說自己吃得飽、穿得暖、完全沒煩惱,要明仔放心、好好地在外衝事業。

言猶在耳。

當他接到鄰居打電話來說媽媽在家自殺身亡多日時,他完全無法置信。等到在母親的床頭櫃發現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他才恍然大悟。但再多的眼淚與自責,都換不回母親的生命。 Read More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愛與寬恕】田明珠/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我們在人生中的困境,常是反映出自己內在的一面鏡子。當我們面向鏡子中的自己時,總是能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模樣;而當我們觀看人生中所發生的諸多事件時,也總是能映現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對於一個心中常懷怨懟的人,可能常常會將內在的不滿,反映在其現實生活中。而一個心中常懷感恩的人,則可能常會因為有著內在的豐盈感,而使其生活過的愈來愈順遂。

這些在現實生活中呈現出來的種種樣貌,就如同我們在照鏡子般,其實大多反映出我們自己內在的縮影。若想要轉化我們所遇到的困境,使得生活能夠過的愈來愈順遂,或許先去除那存在已久的內在根源,會是個不錯的開始;雖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若能試著去運用一些資源,使自己能因而真正放下內在的執著,則或許能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轉變成自己想要達到的期望狀態。

Read More

【心頭亂糟糟?談如何和「焦慮」共處】曾怡雅/諮商心理師

No Comments

「晚上一到床上,不知怎麼地,整晚翻來覆去,睡也睡不著。」、「最近做事腦中容易思緒紛飛、想來想去就是無法專心。」、「只要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緊張、很容易預想最壞的結果」…以上,是您最近的生活狀態?當遇到這些情形時,您會怎麼看待這些狀況?您又會如何理解自己的行為反應呢?

以上,都反應出共同的個人心理狀態:「焦慮」。「焦慮」是一種容易讓人不耐煩、難以專心、坐立難安、思想混亂的心情。然而,它是一種負向情緒嗎?它的存在是否只具破壞功能,卻無法幫我們順利完成生活任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