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陪伴

【看見與被看見:深度心理治療中的情感修復之旅】

No Comments

撰文者:林琦萱 諮商心理師 /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在深度心理治療裡,治療師致力於跟個案去了解和感受那些隱藏未被發現的情感經驗。我們工作的重點在個案「不知道」的事。

一個生命必然有許多內涵豐富多彩的情感不盡然被我們發現或是完整的經歷,卻深深地透過無意識牽動著我們的言行和態度。特別那些比較被拒斥的感受,例如:傷心、脆弱、羞愧、內疚感,有時候對心靈的影響相當的浩大且難以被知曉。

在臨床上,我們透過鼓勵個案自由的說、想到什麼都可以說,盡可能在放鬆的情況下,一起經歷一些尚未被好好消化的經驗,透過治療師的眼,協助個案看見;借助治療師的感受,讓個案重新感受;當中勢必存在著長年下來發展出無論是保護自我或是妨礙自我發展的防衛;透過敘說及理解、反覆練習接納的過程;也協助個案再一次拾回更多過去破碎的自己。

臨床工作給我很深刻的體會,能夠「好好的感覺」、「安心的讓自己去體會、經歷一些感受」是一件極其奢侈不易的事情;除非能夠在治療師的幫忙下安全的喚起固有經驗、在紮實的信任關係上工作,才有辦法讓一個人能堅毅的擁抱自身的情緒;同時也突破自己的情感藩籬達到與人連結的親密關係;產生對自己更多的理解而後才能接納脆弱的情感,不再以防衛的方式讓個體活在與自己很有距離的迴圈中。

在長期的深度心理治療,真的走到了修通經驗與自己深刻連結的個案;讓我知道,有些苦痛是出於生命想要好好活著、擁抱真實的吶喊和呼求。它需要的是被看見和理解,不是忽略和壓制。

一個人可以真的心疼自己、給予自我完整經驗的接納和擁抱,很多時候是歷經千山萬水的坎坷,才能夠來到自己面前,溫柔的善待。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林琦萱諮商心理師#看見與被看見#深度心理治療#修通#連結#溫柔的善待

【我的諮商歷程-諮商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分享者(筆名):MS

透過政府的諮商方案,有機會與馨怡心理師一起討論目前遇到的難題,以前覺得諮商是有心理疾病才需要,但後來發現只要生活中有遇到無法自己釋懷或解決的情緒,都可以尋求諮商來找到另個出口。

唔談的過程中,諮商師都會尊重自己的想法,也會很認真的傾聽,所以過程中不太會有壓力,可以慢慢的將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諮商師會用客觀、溫暖的方式給予適合自己的意見,從中就能了解到很多事情其實轉個念,就可以接納自己或將缺點轉為自己的特質,只是自己將錯誤或缺點一直在無限放大,大到遮蓋住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情,也包括自己很獨特的優點。

像我之前常常很多事情都不太會跟家人或朋友分享的太仔細,可能會因為不方便講出來,怕會被否定、想法被透露出去或是發生讓雙方關係變調的情況,尤其是會在他們心中的印象會變調。

在諮商中都可以很放心的分享自己的想法,讓我覺得這幾次諮商的感覺很好,會讓心情平靜很多,每次結束完都覺得自己心境變開闊,對於想做的事情也有更多勇氣與力量,雖然遇到的瓶頸可能無法透過幾次諮商就解決,但情況會慢慢的好轉,也需要自己平時多放鬆、改變思考方式。

就跟感冒生病去看醫生很像,看完醫生需要多休息(放鬆心情)並且按時服藥(想法轉念),多多練習幾次,再次遇到困難時就可以更快爬起來,或是心境變更廣闊,不會再去在意其他人對於自己的評價,自己也能給予自己肯定及打氣。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諮商#轉念#接納自己#優點

【憂鬱個案與家人之間需要一座理解的橋】

No Comments

撰文者:侯巧玲 臨床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小琪,17歲,一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少女。她有許多興趣,喜歡畫畫、看電影,也喜歡滑直排輪、喜歡爬山,以及享受和家人共度的時光。

然而,近來,小琪的心情變得容易低落。她發現自己的活力消失了,對事情提不起勁、容易哭泣。她試圖向家人表達她的感受,但卻發現他們似乎無法真正理解她的內心狀態。

每當小琪試圖向家人解釋她的情緒時,他們常用著「不要想太多」或者「每個人都有壓力你要克服它」來安慰她。他們或許是出於好意,但這些話語卻使得小琪感到更加孤立和無助。

小琪覺得家人似乎對她的困境缺乏理解,這使得她感到更加孤獨和沮喪。漸漸地,她不再試圖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即使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著能夠得到理解和支持,但小琪開始獨自面對內心的折磨。

上述的情形很常出現在憂鬱個案和家屬之間,憂鬱個案渴望家人的支持與理解,但又常常覺得家人不了解自己的苦、不了解自己生病了。那有哪些原因導致家人的無法理解呢?

缺乏直接經驗: 如果一個人從未親身經歷過憂鬱症或類似的情緒困擾,他們可能很難理解憂鬱症個案所經歷的內心痛苦。一般人的情緒經驗是難過、悲傷會隨時間緩和、可轉移注意力、即使難受仍可感受到其他正面的情緒,但憂鬱症個案所承受的是連日常的小事都變成困難、內心深處總是充滿了悲傷和絕望、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憂鬱症的情緒狀態與健康的人的情緒經驗截然不同。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來說,憂鬱症可能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

社會觀念和偏見: 雖然社會大眾對精神健康日益重視與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偏見和誤解,例如憂鬱症可能被認為是一種缺乏意志力、軟弱、抗壓力不足、或懶惰的表現,而不是一種醫療狀態。這些社會觀念和偏見可能阻礙家人對憂鬱症個案痛苦的真正理解。

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家人和個案擁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這可能導致他們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反應。家人可能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來評估事情,而這與個案的經驗可能不同。另外,個案可能會希望家人能更好地理解他們所處的情況和壓力,而家人則可能希望個案更多地考慮他們的觀點和建議。

家人和個案之間存在著各種因素,可能導致彼此不理解。簡言之,若要理解憂鬱症個案的痛苦,需要對憂鬱症本身有深入的了解,並且需要有同理心和尊重。個案需要的往往是家人能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關注來聆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會形成一股安全、穩定的力量,在個案被憂鬱壟罩時有支撐下去的勇氣。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侯巧玲臨床心理師#理解的橋#同理和尊重#聆聽想法和感受#穩定的力量#支撐的勇氣

可能是文字的圖形

所有心情:

【心理師的喃喃自語】

No Comments

撰文者:張郁君 諮商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慢慢來比較快」這句話不知道是從何開始時常會在諮商過程中提醒著自己要放慢速度,往往來到諮商室的人們都有一些情緒上的困擾或經過生理檢查後無法解決的困擾,也因為很痛苦就想要趕快解決,然而,情緒困擾已經是一個果或是一個情結卡在心中許久,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人之所以會有情緒是因為心還沒死,心會帶給我們許多情緒感受,也會讓我們知道真正的渴望是什麼,但是心的速度總不及於頭腦的認知,往往大腦會凌駕於心之上,也因為現代社會的忙碌及快速,人被環境逼迫需要快速判斷而無法慢下來聽一聽內心的渴望,情緒困擾也就由此而生。

在會談室裡,很多人都會好奇到底在談什麼,表面看起來就像是在跟朋友聊天,但在談話的過程中看不見的其實是來談者內在心裏的情緒感受慢慢地開始流動,很多無法在會談室外表達出來的感受不用壓抑在心裡,少了壓抑就有更多的空間可以讓情緒流動,當情緒感受開始流動就不會是問題了,而真正的問題才會被看見進而才有解決的可能性。

年紀越大,時間似乎越來越壓縮,好像很難在生活中停下來讓自己喘口氣,打開行事曆滿滿的行程,有時候也會覺得就連心理師自己也都忘記要給自己排個空,整理一下內在空間,心中滿滿的情緒櫃有些是自己的,有些是別人的,再加上工作中還有很多是來談者的,雖然不會壓抑情緒,但情緒也是會積累的,需要提醒自己暫時停一下,好好深呼吸,讓自己的心有個舒緩的空間,才能夠讓情緒繼續流動,諮商關係也才能往正向的方向前進。

有時候會聽到來談者的好奇或關心,心理師你們聽這麼多人的故事或這麼多負面的情緒,你們都怎麼排解自己的心情或照顧自己呢? 其實,心理師也是一般人,也會有類似的困擾,只是比較好的是我們還有自覺能夠為自己拉一條線或踩一下剎車,告訴自己 「慢慢來比較快」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創造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就有機會能夠排解疏通自己的心情也就照顧到自己了。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張郁君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情緒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