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陪伴

【我眼中的憂鬱症個案】

No Comments

撰文者:楊于萱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最近讀了一本繪本,叫做《恐龍先生流鼻涕以後》

故事講述一名恐龍先生,他的絕技是噴火。

噴火讓他成為大明星,海報、電視節目上都是他。

然好景不常~

有一天,他因為感冒,鼻子裡噴出來的盡是鼻涕,

無論他再怎麼努力嘗試噴火(吃辣椒、生氣…)都沒用,

恐龍先生好沮喪、好沮喪,他灰心地走入人群之中,心想著:「我還能做什麼呢?」,

忽然之間,他看見遠方一座高樓大廈起了火災,頓時鼻子好癢,「哈~啾~」了一聲,從恐龍先生鼻孔裡噴出的兩條大水柱,成功地阻止了火災。

如今,恐龍先生有了一份新工作呢!

文末,作者提醒我們,「無用」有時蘊藏著上天給我們的寶藏,等著我們去挖掘,重新接納、整合成新的自己。這讓我聯想到我眼裡的憂鬱症個案,何嘗不是如此呢?他們看著自己無用,我卻覺得他們好有同理心的能力,正是因為他們富有情感、易和他人共感,才容易憂鬱,不是嗎?

接下來,想來分享我所遇見的憂鬱症個案是怎樣的…

憂鬱症的人不是懶,不是他們的藉口、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是不知怎麼地,失去了他們原有的活力(他們也不想),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於是只剩下睡、無力起來行動。例如原本每天都得洗澡、沒洗會覺得渾身不對勁的人,可能變得連洗澡的力氣都沒有。原本活潑外向的人,可能變得連去超市買東西都不敢。

憂鬱症的人不是不知足,而是這個症像催狂魔,會吸走你所有的快樂,怎麼樣都開心不起來,連原本有興趣的事,都變得沒興趣,很有可能滿腦子都停留在過去的創傷或失落。

憂鬱症的人不是想太多,而是很重感情、情感豐沛,所以過不去。

憂鬱症的人不想麻煩別人,於是封閉自己,但也因此感到孤單。

憂鬱症的人很會隱藏情緒,他們或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累積了多少情緒,而把悲傷留給自己,因為希望在他人面前出現時,自己的狀態是好的,因此人們總是訝異,看起來活潑開朗的他,怎麼會得憂鬱症或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憂鬱症的人不是廢,而正是因為追求自己有用,暫時被眼前無力的狀況和情緒給淹沒了,就像感冒的恐龍先生一樣,

憂鬱症的人比起責怪他人,他們更傾向自責,他們自我價值感可能較低落、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真的不需要再指責他們,因為這些指責,他們可能已經先在自己的腦海裡想過好幾回了。

所以,他們需要的或許只是被理解,或至少願意懂。

最後,想對深受憂鬱情緒困擾的朋友說:

我們只要一起來看看這些情緒、嘗試接納自己(因自責又會落入憂鬱症的負向循環),保護以及控制好超能力就好。

當然,這一定是一條無比艱辛、來來回回的歷程,但當你絕處逢生之後,你將會發現自己很有力量!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851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心理諮商 #楊于萱諮商心理師 #憂鬱症 #無用 #寶藏 #接納 #新的自己

【諮商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分享者:Sheila

回想當時帶著無助、絕望的心情來到諮商室,向田明珠心理師訴說非預期懷孕的複雜心情。談著談著,也過了好幾個月,新生命即將誕生,心裡卻已和當初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我想是因為心理師以人為本的真摯關懷,陪伴著我走過一路的風風雨雨。沒有花俏的諮商技術,只有一心為個案好的溫暖跟真誠的態度。對我來說,諮商最重要的是心理師的一致性,即使諮商工作是心理師的經濟來源,但如果僅是希望從個案身上獲取金錢,透過各種方式留下個案,那樣的態度相信個案也能感受到。而明珠心理師讓人感到他的一致,尊重、關心,並且真心誠意地陪伴,和個案一起前進。

感謝明珠心理師在我即將進入負面情緒的時候,適時的反映與提醒,不至於落到不斷反芻負面情緒與信念的模式。感謝心理師在許多時候給予很多實際的建議,不僅只是針對情緒或想法,同時還有很多來自生活經驗的建議。這讓諮商的互動更有人味。

接下來,因為待產的關係,也比過去更為接納小生命,階段性課題即將告個段落,希望一切順利,再和心理師分享好消息!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諮商#溫暖#真誠#真摯關懷

【你和你自己的對話-焦慮篇】

No Comments

撰文者:田明珠 諮商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當你種下一個想法,你將得到一個行為;

當你種下一個行為,你將養成一個習慣;

當你種下一個習慣,你將得到一種性格;

當你種下一個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修改自印度諺語》

在從事心理師工作的多年經驗裡,有時會接觸到一些常感到焦慮的人,其所面臨的狀況令自己很是受苦。如腦袋在焦慮時停不下來,時常流竄著對自我的許多負評(內言),而這些內言幾乎都是自己的揣測,例如總是想到會發生最糟糕的結果。而該些想法迫使自己做出限制性的行為,盡量避開會感到焦慮的源頭,包括外在的人事物等不同對象。就好像自己真的發生如想像中的狀況,例如總是會在意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殊不知這也是幻化而成的一種現象,只是已習慣把它們當成真實的狀況。

焦慮者的身體常處在一種緊繃狀態,更甚者會出現頭痛、心悸、胸悶、胃痛等現象,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很不舒服。而身體的狀況其實相當不好受,通常可能會有失去控制的感覺,因為當下的身體反應如此真實。而腦袋也會一團亂,常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覺得自己好糟糕..」的念頭,有時也會出現較低落的狀態。當這些想法、行為和身體的狀態反覆出現,且形成一段時間後就會逐漸養成了習慣,接下來就會出現一套自動化的反應,久而久之,則會愈加固著。

於是,我們會聽到「這就是我的個性,我的命啊,很難改變..」之類的話語,而這些對自我的認定就會被刻劃在心底,日復一日地形成負向的信念循環。只要一有外在的刺激事件發生時,就會啟動這一套的自動化思考、行為及身體反應,看似真的頗難掙脫這些自我的束縛,難道人生就要這樣過下去嗎?如果沒有給自己機會去發現,其實是有可能做出改變的。如果不願意去練習對自我的覺察力,人生就會一再複製前述的狀況,陷入沒有希望的境界裡。

朋友,如果你願意給自己機會去嘗試,那些有關對自我覺察力的練習,其實在坊間有著許多不同的方式,只要是有益於自己想要的改變,都可以是適合的練習方法,你所投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會是挹注在己身的養分。我在這裡介紹的以下幾種方式,都是親身經驗過的有益之法,如果你願意持之以恆的練習,將會發現有一片新大陸,就在你的眼前展開著。以下是一些有助於自我覺察的經驗分享:

一、 請在生活中多多使用你的外在感官管道(視聽味嗅膚),它們原本就是我們身上的一部份,把注意力放在外面的世界探尋,去多看、聽、品嚐、嗅聞、接觸感覺等行為,讓我們可以把小時候的自己找回來,試著以原始訊息去解讀不同的事件,減少許多較間接的解讀方式。

二、 請試著覺察當外在事件發生時,我們的內在也會有不同的感官管道(視聽味嗅膚)出現,還有我們對自己說話的內容(內言),在在都會影響著我們的身心狀況。然後練習去區辨那些內在的訊息,它們出現的頻率和排列組合等,都將有可能是覺察的一把鑰匙,以轉動那形成已久的慣性循環。

三、 當我們又進入焦慮的狀態時,可試著以腹式深呼吸的方式,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深度呼吸體驗,可安撫過強的交感神經系統,以調伏過於緊繃的身體,也可讓心情漸漸平靜下來。而這個方式需在平時就要練習,以備需要的時候可立即使用。

如果現在正在閱讀著文章的你,其中有一些文字觸動到你的心,甚至讓你感到心有戚戚焉!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走出那個讓自己迷路的迴圈,你將會發現原本的路徑會有縫隙,而光可以透過它穿梭於其中,以讓自己看到可以改變的地方。即使是只有小小的一塊地方,也可能會成就為大大的改變。只需要把新的覺察和發現,加上自己所期待的「新的自己」,然後試著融合在一起,將限制之處整合成有益於自己的,以持續養成一種新的習慣,就可逐漸取代舊有的負面循環,這樣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比較輕鬆。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田明珠諮商心理師#焦慮#自我覺察#感官管道#深度呼吸

【2025女性母職經驗支持團體–有時母親,有時自己  活動花絮】

No Comments

2025女性母職經驗支持團體已經結束啦!

為期六次的團體,成員們從自己出發,大家一起經歷了從母親,母職,媽媽到女人的歷程。

有時是團體内容,主題本身帶來的觸動與思辨;有時是團體互動過程,從成員個人生命經驗的分享,相互的回應與支持中得到啓發和學習;團體中大家的坦誠,真誠;讓成員們感覺到力量與支持。

在這六次的團體歷程中,大家也仿佛經歷了一趟好好敘說自己,並喚醒的旅程。在交相的呼應與碰撞中,成員們體驗到對自己有越來越多的認識及學習。

六次的團體時間,仿佛是女人閒的約會,精心時刻的交流;雖然依依不捨,但離別總有時;帶著我們都是“天父的掌上明珠”的“配得感”繼續邁向生活~~

謝謝大家的參與與投入,成就了團體的順利進行及美好的互動經驗;期待下次團體再見!

講座邀約: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1268

預約諮商: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851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李艷華實習心理師#支持團體#女性#女人#自己#母親#母職

+2

留言

分享

【2025女性母職經驗支持團體–有時母親,有時自己】

No Comments

團體成員招募!!

女人啊,走入婚姻,生育、教養小孩,照顧家庭;負擔多重身份角色、背負社會、家庭多重期待下的妳,還好嗎?

母親啊,在這個相當磨人的角色底下,在成為母親的歷程中,妳失去了什麽?又收穫了什麽?妳是幸福的,焦慮的,挫折的還是有成就感并且是被療愈的呢?

華人社會結構對於「母親」的職份歷來存在著各種既定的想像,對於身置其中的「媽媽」們,妳的切身經驗與感受又是如何的呢?

或許妳正陷入在目前生活的矛盾、焦灼中,或許妳歷經所有依然堅定……….

若妳願意~

邀妳一起從自身經驗出發,從曾經年少到成為母親、作爲母親;透過語言的分享與交流,藉著媒材;在彼此交相的呼應中,細撫歲月的痕跡,同時也一同探討身份、角色以外,生命更多豐沛的意涵,智慧與創造!

【團體目標】:

1. 探索與分享母職經驗

2. 探討母職身份的限制與饋贈

3. 自我及生命的認識與探索

【團體帶領者】:李艷華 全職實習心理師

【招募對象】:對自我探索、自我成長有興趣和意願的女性(6-8人)

【團體時間】:每周五上午10:00~12:00(2小時)

(114年4/11–5/16,共6次)

【團體地點】:新竹市北區凌雲街32號(大鵬新城社區覺思空間)

【團體費用】:免費,僅收保證金1500元

(全程參與者於最後一堂課現金退還保證金)

【報名表單】:https://www.beclass.com/rid=294fec767d04d8a12e24

歡迎來電或加入杜華心苑官方Line洽詢~

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杜華心苑官方LINE帳號:@dowdslove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團體#女性#母職經驗#婚姻#家庭照顧#自我價值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查看洞察報告

加強推廣貼文

留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