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靈篇章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公益方案】

No Comments

生活中也許有些無奈、難以向旁人訴說的苦悶,

生活的挑戰也不見得可以容易地被解決,

但安全的支持與陪伴,能讓我們有一個重新檢視自己、被聽見的機會,在迷惘的路途中,讓我們與您一起走一段路吧!

【公益方案】

本方案服務對象為:男性/身心障礙者與長照使用者及其家屬

會由碩士三年級以上之全職實習心理師提供個別諮商服務。

為維護來談者的諮商權益,實習心理師於服務期間將接受機構內合格之資深心理師督導,以維持良好的諮商效能。

【方案詳情請見以下連結】https://www.beclass.com/rid=294d9ae66bc5fe7f1a03

歡迎來電/來訊洽詢!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官方LINE帳號:@dowdslove

▪️電話:03-5736178 ; 0965398978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公益方案#男性#身心障礙者#長照資源#照顧者#家屬#實習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實習心理師諮商體驗方案上線啦!】

No Comments

– 面臨選擇,好猶豫,不曉得該怎麼決定? 跟朋友或另外一半發生衝突,好氣!但不曉得自己在氣什麼?

– 在生活中,我們偶爾會遇上一些不知所措的挑戰與困難 或是在關係、工作、課業中,有很多糾結、複雜的心情與思緒, 不知道該怎麼辦、可以跟誰說、該怎麼說。

實習心理師諮商體驗方案或許可以成為您的一個選擇~ 在安全、接納的空間裡,梳理經驗與感受,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也重新找回面對生活的力量。

– ?本方案由碩士層級的實習心理師在資深諮商心理師專業督導下提供服務。

?更多詳情請見以下報名表單!或來電/訊洽詢~

?諮商體驗方案之名額有限,若額滿則開放候補,歡迎點選連結報名,報名後行政人員會與您聯繫。

◾️實習心理師預約表單:https://www.beclass.com/rid=284d81c66190974eede4

?電話:03-5736-178

?官方LINE帳號:@dowdslove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諮商體驗 #心理諮商 #實習心理師

【癌症心理系列:病友情緒感受篇(一)】

No Comments

撰文者/史莊敬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從懷疑自己的身體變化,確診疾病與治療方式,到展開治療歷程與休養生息,癌症病友經歷了許多的挑戰,屬實不易。癌症帶給病友的影響,絕非僅生理上,還包含情緒感受、生活品質、人際關係、家人相處、工作或學業、自我概念、失落經驗等等一系列的變化。常令人感到難以應對。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一起來理解癌症病友常感受到的三種情緒:恐懼與害怕、無力與無奈、內疚與自責。

1.恐懼與害怕

生病了,特別是有可能致命的疾病,病友因為擔心自身安危,擔心可能會失去生命與珍愛的人事物,所以有恐懼與害怕的情緒。

這是非常自然的情緒反應,人皆有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病友之所以感受到恐懼與害怕,正是因為不想要失去健康,不想要失去生命;更進一步思考:恐懼與害怕是來幫病友說「我特別珍惜自己的身體、生命與所愛」,是代表病友有想要保護的人事物。

恐懼與害怕是來提醒:採取適當的行動,保護與珍惜自己。

2.無力與無奈

在一般情況下,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可以由人們自己決定與處理的,例如撥通電話、坐下站起身;然而,有更多的事情不是人們能自由掌握或控制的,例如天候變化、別人心裡的想法。

對於罹病、治療、應對副作用與後遺症,常令病友感到無力與無奈。當病友認為對自己的身心反應、治療效果與進展的掌握度不多,且感到失望時,無力與無奈的感受便會出現。

疾病的來與去不全然是病友可以控制的,疾病的演化與身心反應也完全操之在己。影響罹病、治療效果、副作用與後遺症的因素非常多,無法完全控制與掌過,這才是真實的。

無力與無奈想要表達的是:釐清目前狀況下自己想要掌握的是哪些?能掌握感的是哪些?該做些什麼幫助自己掌握能掌握的?

3.內疚與自責

華人文化裡,講究謙沖自牧,反省己身。這原本提醒我們要糾錯改正,是很重要、很寶貴的文化瑰寶與底蘊。然而當過多的反省與思過之後,就形成了負擔。

對於「罹病」,人們不僅認為這是「不好的事情」,很可能把它想成是一種「該糾正的錯誤」,以致於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才導致生病或復發」,並產生對自己的責備。事實上,造成罹病的因素很多,其交互作用也很複雜,不是每一項病友都可以控制得了;至少,不能全說是病友做錯了什麼。

另一種內疚與自責是來自於病友對家屬的掛心與在乎。因為罹病了,家屬會擔心,也會受到影響,這原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有時病友因為捨不得家人也受累,所以認為家人辛苦是因為他生病所導致的,所以這是他的錯,他就該感到愧疚與承擔錯誤。

藏在內疚與自責裡的是:渴望能找到合適的方式照顧自己的身心,促進健康,追求平靜感,讓自己與家人都感到安心。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史莊敬諮商心理師#恐懼與害怕#無力與無奈#內疚與自責

#健康平靜安心

【生活忙碌,記得關照自己】

No Comments

作者:盧若姍 實習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時間過著過著今年又過了一半,有沒有曾經你覺得心好累、提不起勁、沒有動力,什麼事情也不想做的時候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上同時存在很多的角色,有很多需要我們負責、完成的事情。身為一個學生,我們需要好好念書、好好考試;身為一個員工,我們需要完成工作的任務;在關係當中,我們可能是父母親、是孩子、是某個人的另一伴,需要花心力去經營、維繫每一段關係。

平常的我們就像是八爪章魚一般,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的去完成我們要做的任務,甚至不知不覺變成被事情追著跑。這樣的狀態持續的時間一久,慢慢的就會消耗完原本的能量與心力。

當心累、沒有動力、甚至各種負面的感覺出現的時候,也許這些感覺是一種訊息,提醒你,多久沒有好好關照自己了呢?

接納這些感覺與狀態的出現,並允許自己能停下來休息一下吧!

也許心理會浮現自我批評、焦慮的聲音,告訴自己還有哪些、哪些事情沒有完成、這樣的狀態好糟糕、好討厭等等,留意到這些聲音的出現,按下暫停鍵,改用溫柔的語言對自己說話吧!

為自己空出一段空白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亦或什麼事都不做也好,稍微脫離生活中被種種繁瑣事物追趕的狀態,讓自己能夠好好喘息、安頓自己!

同時,也回顧一下自己的生活安排與節奏,釐清自己現在正在忙碌的事情有哪些、整理待辦事項的輕重緩急,調整生活步調,慢慢的重新再出發,不著急~

我們的情緒、身體感覺,是一種溫柔地提醒。當一個能夠聽見自己心聲的人,聽見情緒想要傳達的訊息,也允許自己有一段時間、空間能夠休息、消化。

即使休息過後的生活忙碌依舊,但對自己的關照,能為我們注入新的能量與力氣,繼續面對接下來的每一天。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盧若姍實習諮商心理師#暫停#溫柔的語言#重新整理#再出發

【道別之路,溫柔以待】

No Comments

作者:陳美端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當在乎的生命逝去之後,你過得如何呢?

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真正發生時,不管是以為有心理準備或是讓人措手不及,仍可能對親友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跟影響;面對原本存在於某個位置的生命離開,生活中會有許多細微的感受與轉變。

接納情緒與關係的複雜性,探索陪伴自己的各種可能

隨著與逝者相處的過往故事,以及自己對關係的看法,對逝者可能有多種記憶和感覺,若在懷著感謝、懷念、不捨時,同時也有生氣、愧疚、不理解或未竟事務的心情,都是人之常情。在這不容易的時刻,允許自己各種心情的來去,甚至接受暫時感到混亂的狀態,是一種對己對人的體貼。有些日子可能只想獨處,和內心私密的感覺同在;有些願意接觸他人的日子,則可能因為有了允許各種感覺的空間,讓彼此能安心表達、互相支持。

內在感受的出現並沒有一定的時間表,有時在進行儀式與整理物品的過程中自然就有當下的心情流動;有時則在未曾意料的時刻,忽然感覺到與逝者的關聯或新的體會。放掉”應該有何反應才代表有感情/在乎”的單一標準,較能避免對自己和身邊人帶來批判和壓力。而當感覺到想與逝者有所連結時,可透過整理照片或有回憶的事、閱讀、電影、音樂、書寫、繪畫、靜心冥想或連結大自然等媒介,進行對話、梳理自己,也慢慢找回生活的秩序感。

尊重自己和身邊人,我們都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摸索著道路

面對共同親友的逝世時,能夠與彼此願意的人們互相關心照顧、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是很重要的支持。然而一起經歷的每個人都有各自與逝者的回憶和情感,也會因為關係狀態、個人價值觀和特質,及看待生死、面對變化方式的不同,而有各自的反應和歷程。即使存在差異,通常也有對方自己的需要和道理,像是對特定儀式的堅持、對死後世界的看法、留下/攜帶物品以保持連結的方式,對部分親友或許難以認同,對當事人卻可能是有力的安慰,只要不至於造成危害,自有其安心慰藉、因應改變或重新看待關係,而繼續生活的力量。

有些時候,難免會因為彼此當下情緒和價值觀差異而有衝突,也可能對他人的反應和選擇特別在意。靜下心時,回頭看看其中是否有著對自己心情的抗拒/批判,特別是憤怒、失望、沮喪、無助、害怕、對死亡或變故的焦慮等較難以接受的感覺;也可能是堅持於”什麼比較好、應該要如何”而心急。當我們能接納自己有此反應、試著安頓自身,而給出時間空間去理解彼此的需要,也就比較有機會鬆動各執己見的僵局,選擇和一起經歷卻又各自體會的人們和平共處。

順應際遇和心境的轉變,讓不同階段的體會自然發生

隨著生命內外在的持續累積和變化,在不同階段可能對逝者、對關係、對死亡、對生命有不同的體會。轉化對每個人來說或許有不同的意義,有時修復與療癒彷彿跨越時空,持續在反覆醞釀的過程中,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眼光,重新詮釋關係和生命經驗;有時在失落/哀悼/重整的歷程中,更加認識自己、更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和在乎的人事物、更深刻明白珍貴與渴望投入的;有時是單純經驗著生命的自然發生,而能選擇如何因應、回到生活。

在這段延續而又不斷轉變的歷程,選擇如何對待自己和身邊人、如何面對曾經執著或求不得答案的苦、如何允許自己去體會和轉化、如何看待過去的遺憾傷痛、如何逐漸尋回對現在生活的關注和實踐,都在點滴中累積,種種都蘊含著力量與智慧。

願我們一次一次回到清晰、安在。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預約晤談: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851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陳美端諮商心理師#道別#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