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助助人

【憂鬱個案與家人之間需要一座理解的橋】

No Comments

撰文者:侯巧玲 臨床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小琪,17歲,一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少女。她有許多興趣,喜歡畫畫、看電影,也喜歡滑直排輪、喜歡爬山,以及享受和家人共度的時光。

然而,近來,小琪的心情變得容易低落。她發現自己的活力消失了,對事情提不起勁、容易哭泣。她試圖向家人表達她的感受,但卻發現他們似乎無法真正理解她的內心狀態。

每當小琪試圖向家人解釋她的情緒時,他們常用著「不要想太多」或者「每個人都有壓力你要克服它」來安慰她。他們或許是出於好意,但這些話語卻使得小琪感到更加孤立和無助。

小琪覺得家人似乎對她的困境缺乏理解,這使得她感到更加孤獨和沮喪。漸漸地,她不再試圖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即使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著能夠得到理解和支持,但小琪開始獨自面對內心的折磨。

上述的情形很常出現在憂鬱個案和家屬之間,憂鬱個案渴望家人的支持與理解,但又常常覺得家人不了解自己的苦、不了解自己生病了。那有哪些原因導致家人的無法理解呢?

缺乏直接經驗: 如果一個人從未親身經歷過憂鬱症或類似的情緒困擾,他們可能很難理解憂鬱症個案所經歷的內心痛苦。一般人的情緒經驗是難過、悲傷會隨時間緩和、可轉移注意力、即使難受仍可感受到其他正面的情緒,但憂鬱症個案所承受的是連日常的小事都變成困難、內心深處總是充滿了悲傷和絕望、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憂鬱症的情緒狀態與健康的人的情緒經驗截然不同。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來說,憂鬱症可能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

社會觀念和偏見: 雖然社會大眾對精神健康日益重視與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偏見和誤解,例如憂鬱症可能被認為是一種缺乏意志力、軟弱、抗壓力不足、或懶惰的表現,而不是一種醫療狀態。這些社會觀念和偏見可能阻礙家人對憂鬱症個案痛苦的真正理解。

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家人和個案擁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這可能導致他們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反應。家人可能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來評估事情,而這與個案的經驗可能不同。另外,個案可能會希望家人能更好地理解他們所處的情況和壓力,而家人則可能希望個案更多地考慮他們的觀點和建議。

家人和個案之間存在著各種因素,可能導致彼此不理解。簡言之,若要理解憂鬱症個案的痛苦,需要對憂鬱症本身有深入的了解,並且需要有同理心和尊重。個案需要的往往是家人能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關注來聆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會形成一股安全、穩定的力量,在個案被憂鬱壟罩時有支撐下去的勇氣。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侯巧玲臨床心理師#理解的橋#同理和尊重#聆聽想法和感受#穩定的力量#支撐的勇氣

可能是文字的圖形

所有心情:

【心理師的喃喃自語】

No Comments

撰文者:張郁君 諮商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慢慢來比較快」這句話不知道是從何開始時常會在諮商過程中提醒著自己要放慢速度,往往來到諮商室的人們都有一些情緒上的困擾或經過生理檢查後無法解決的困擾,也因為很痛苦就想要趕快解決,然而,情緒困擾已經是一個果或是一個情結卡在心中許久,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人之所以會有情緒是因為心還沒死,心會帶給我們許多情緒感受,也會讓我們知道真正的渴望是什麼,但是心的速度總不及於頭腦的認知,往往大腦會凌駕於心之上,也因為現代社會的忙碌及快速,人被環境逼迫需要快速判斷而無法慢下來聽一聽內心的渴望,情緒困擾也就由此而生。

在會談室裡,很多人都會好奇到底在談什麼,表面看起來就像是在跟朋友聊天,但在談話的過程中看不見的其實是來談者內在心裏的情緒感受慢慢地開始流動,很多無法在會談室外表達出來的感受不用壓抑在心裡,少了壓抑就有更多的空間可以讓情緒流動,當情緒感受開始流動就不會是問題了,而真正的問題才會被看見進而才有解決的可能性。

年紀越大,時間似乎越來越壓縮,好像很難在生活中停下來讓自己喘口氣,打開行事曆滿滿的行程,有時候也會覺得就連心理師自己也都忘記要給自己排個空,整理一下內在空間,心中滿滿的情緒櫃有些是自己的,有些是別人的,再加上工作中還有很多是來談者的,雖然不會壓抑情緒,但情緒也是會積累的,需要提醒自己暫時停一下,好好深呼吸,讓自己的心有個舒緩的空間,才能夠讓情緒繼續流動,諮商關係也才能往正向的方向前進。

有時候會聽到來談者的好奇或關心,心理師你們聽這麼多人的故事或這麼多負面的情緒,你們都怎麼排解自己的心情或照顧自己呢? 其實,心理師也是一般人,也會有類似的困擾,只是比較好的是我們還有自覺能夠為自己拉一條線或踩一下剎車,告訴自己 「慢慢來比較快」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創造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就有機會能夠排解疏通自己的心情也就照顧到自己了。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張郁君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情緒關照

【NLP療癒性隱喻課程學員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作者:Kelly

我參加了杜華心苑今年夏天在清華大學的療癒性隱喻課程。在這四天,讓我了解到原來說故事是如此有力量的,可以將我們想要引導別人發生的改變放進故事裡,來達到讓對方產生內在的力量去轉化困擾,得以幫助到對方。

課程前兩天,老師讓我們練習去對自己的心情,特質,生命歷程分別說一個隱喻,原先我以為這並不難,沒想到真的要說出來,卻感覺不簡單。但讓我感到特別的是老師要我們針對自己的隱喻作了一些解析,包括突顯的部分,刪除的部分,造成的後果以及改變故事後造成的變化。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簡單的隱喻故事竟然隱藏著這麼多細節,而這卻是影響我們深遠的部分。並且僅僅只是讓我們自己對本身的隱喻作些微改寫,就發生很大的變化。

老師有教我們說一個隱喻故事所需要的技巧,其中有歸類與取樣,這可是讓我們在玩遊戲中真實去體會我們對描述事物展開的能力。有些同學擅長歸類,有些同學則在取樣中反應特別快,但我本身在取樣方面是比較弱的,老師說生活中可以多練習這一部份。

課程前兩天,我們都在練習說自己的隱喻故事。之後的兩天,我們就要學習如何針對別人的事件去說一個故事來回應。其中很重要的兩個部分是同步跟轉變。同步就是針對對方的事件去設計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內容必須跟對方的事件環環相扣,又不能被對方的意識發現,所以這個相扣需要很有技巧。幸好老師有先讓我們練習技巧,但是我對於抓取對方事件裡面的模式,還是感到吃力,需要多練習。

老師有安排幾場示範,讓同學在台上講一個事件,然後讓各別小組去說一個隱喻故事,除了同步還需要代入轉變。有些同學真是天生就是說故事高手,竟然可以想到毫不相干的故事,但卻有讓人感到會心一笑的相似性。老師也適時的提出建議,在適當的時機推了一把。一個轉折,竟然就讓台上同學產生了改變。

課程結束後的某一天,友人跟我提出他在工作上遇到一件不順心的事情。我當下忽然閃過一個餐廳老闆的故事,當我講到最後一句,”明天太陽升起,餐廳依舊高朋滿座。”友人忽然大笑出來,一解先前的惆悵。隱喻的力量真是強大,不僅影響著自己,也能幫助身邊的親人朋友。

謝謝淑華老師無私的傳授,這幾年陸續上了老師的課程,在老師身上,我看到了助人者的真情,那真的是歸真鏡照的幫助人,不帶一絲的自我。也謝謝杜華心苑的工作人員,在這四天照料著我們。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2025年NLP課程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665

2025年九型人格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488

聯絡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心苑官方LINE帳號:https://lin.ee/DinL7sK

#NLP#淑華老師#杜華心苑心理商所#九型人格#自我成長

【NLP思路原類課程學員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作者:Shirly

這一堂NLP思路原類主要是在讓我們了解如何引發一個人的動機、並能維持。

在這四天的課程當中,除了了解人的動機可能會受到哪些要素影響、如何引發與維持,更可貴的是藉由淑華老師的引導,以及小組夥伴們的協助,對於我自己在四天設定想要探索的情境,對我自己有新的覺察與發現。

這些發現幫助我從更細緻的角度看見我在情境當中的模式,也讓我知道可以藉由甚麼方式、語言來影響我自己,提升自己在特定情境之下的動機,發現的當下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原來我以前都用錯方法來對待自己。

希望自己能夠精熟這次的學習內容,一方面可以繼續練習對自己有更多的覺察,同時也能幫助到身邊,以及在工作中遇見的人。

就像是老師在課堂上提到:「了解自己,會讓我們知道怎麼善待自己、多一點自由,讓自己能過得好一點。」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2025年NLP課程、九型人格課程專頁連結請見第一則留言處!

聯絡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心苑官方LINE帳號:https://lin.ee/DinL7sK

#NLP#淑華老師#杜華心苑心理商所#九型人格#自我成長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形

【非暴力溝通–由衷的給予】

No Comments

撰文者:陳梅慧 諮商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去到某個地方時看到一個物品或食物,突然想起某個親友愛吃這個食物,或是看到那個物品好適合他,於是興沖沖地買了回去,滿心想像著當他收到這個東西時的那種滿足與開心,心裡就覺得滿意。而當真的把物品當面交給他時,看到對方臉上的那個滿足,自己也跟著好喜悅,光是感受到自己可以帶給重視的人這樣的快樂,自己就覺得滿足…

這種人與人間給予和接收的互動,就是非暴力溝通中所提倡的「由衷的給予」。在這樣的互動中,每一次的給予,都是出自於滿心的愛與喜悅,想要分享、想要給出、想要服務,而當對方是帶著感謝歡喜收下這份給出時,這個給予和接收的循環就完成了。也就是說,在非暴力溝通中,對於他人的給予,最美的回報就是滿心歡喜地收下對方的善意。

初接觸「由衷的給予」這個概念時,與我原本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要「平衡」的觀念是有一些抵觸的,我會有一種不要「欠」人的心態,今天別人送了我一個禮物,我就會在心裡一直想著怎麼回報對方,才不會欠下這個人情。於是,我會心心念念著何時也準備一個對等的禮物回禮,才不會失禮。但我也不得不承認,在帶著一種「欠」人情的心情收下禮物時,我的心是有些負擔的,在收下禮物的同時,我沒能很單純地享受著他人的善意,滿心歡喜地接受,我同時還有一股新生出來的焦慮,想著要怎麼來平衡這份心意,這個焦慮帶來的影響,就是我不大能百分之百地沉浸在這份被給予、被看重的心意中,反而懸著一種不知如何回報的懊惱。

回到最一開頭的例子,我必須說,當我看到個物品或食物而想起該親友時,我真的就只是很單純地透過那個東西想起了對方,我心中只有想到,如果他吃到或他拿到這個東西,他會有多開心!?如此而已,同時,買下這個物品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可以做得到的,於是,我就行動了…我的出發點並沒有想要得到什麼回禮,就只是單純地想對對方好。對我來說,對方單純地收下我的善意,他的開心,就是我最想最想要回應了。

在covid-19 盛行出門一定要帶口罩時,一次走在路上突然口罩的耳帶斷掉,心裡正著急,一位帶著小孩的媽媽馬上從包包裡拿出一片新的口罩遞過來解危,我的著急頓時被安撫了,我也因此習慣性地會多備一個口罩,也真的有機會可以幫上別人這樣的忙。當別人有需要,而自己正好可以幫上忙時,心中真的是溫暖與滿足的。

有一回走去學校接孩子的半路,突然下起了雨,因為路程不遠,我也索性就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接到孩子下課回家時,雨變得更大了,我帶著孩子快步跑,就在這時,鄰近社區的警衛大哥居然好心地在雨中跑過馬路送了把傘來給我和孩子,那時我的心情也頓時被好多的溫暖給籠罩了。

認真地細數這些被他人的美好心意給滋養的經驗,真的是愈想愈多,也讓我自己的心一整個溫和起來,像是和同事吃飯時,同事會幫忙多拿一份餐具、朋友自家重的高麗菜收成時就直接寄放在住家社區給我、鄰居要團購某個我們家愛吃的小籠包,在我還來不及跟上時自動幫我多登記一份、某一次嚷嚷著沒有買到剛到貨就被買光的孩子最愛的巧克力,就有朋友正好看到馬上多買一包、上研習課臨時需要請假,同學在課程結束後發來的筆記…這些都是帶著滿滿心意的禮物,這些心意總是在想起時特別能溫暖我的心。

在非暴力溝通的理念裡,「由衷的給予」是一切互動的出發點,所有的溝通、互動,都來自於一份「愛」、一份心意想要給出,因此,當給出的心意被「由衷」地接受時,就是一次愛的流動,就是一次完整的愛的傳遞。當接收者是全心全意、滿懷喜悅地接受時,讓由衷給予的心意被由衷接受就已經是給出最好的回報了。

如果能帶著這樣的心態來與人互動,我們會比較輕盈、沒有負擔,

當我們真心地、沒有負擔地想給時,我們可以給出時,我們才給;同樣地,當別人給予時,我們帶著敬意與謝意真心地接收,就是對對方最好的回報,我們也能更自在地接受他人的善意。在這樣的給與收的互動中,愛就自然地流動著。

要做到「由衷的給予」,需要有二種練習:

1、 在我們能給時,我們才給。

真正輕盈的分享與給出,要像是「福杯滿溢」那樣,因為我很滿足了,因此我想分享出去。在這樣的前提下,接收著也同樣會是輕盈的收下我們的心意,而不會有沉重的負擔。

2、 在我們想收時,帶著滿心地喜悅接收他人的善意。

對他人真心的分享與給出,他們要的不是我們怎麼回報他同等的禮物,而是我們因為他們的這個心意而感到幸福,因此,真心喜悅地接受就是最佳的回報了。想想我們送孩子禮物時,我們想要的無非就是看到他們發亮的眼神和歡呼聲,不是嗎?聖誕老公公為何讓全世界的人那麼喜歡,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不需要也無法回送他任何禮物,但我們可以沒有負擔地收下他特別為我們準備的禮物,只因為我們知道,他是那麼開心地在聖誕節要把禮物送給每個人。

邀請你也想想看在生命中這些由衷的給予與接收的經驗,是不是也能為你帶來一些溫暖呢?同時,更想邀請您一起來試試看,練習在我們可以給、也願意給出時,給出這樣的心意;同時,面對他人的給出,就練習用我們的真心感謝地接受來回報對方的心意,讓我們與人之間可以有更多單純的愛的連結,讓我們的生命用「由衷的給予」的故事來串起更多的美好。

*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陳梅慧諮商心理師#由衷的給予#非暴力溝通#接收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