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理諮商

【在九型中,從心-看見自己】

No Comments

撰文者:Kortney

人格九型?那是什麼?

在還沒看到課程之前,已先做過網路上100題以上的測驗,或是找尋坊間的書。雖然得到自己是那一型人,但又十分疑惑,是這樣嗎?好像不是那樣的人耶…也許有相同,但為什麼好幾型都有那麼重的比重呀?那我到底是那一型人?!也許上天聽到了我的需求,讓我看到了有開九型人格的課程。立馬手刀報名,想解開腦中的疑惑…

第一、二天的課程中,淑華老師大略介紹了人格九型,然後要大家選出自己的型。接下來,又透過互相提問的方式,讓我們看看自己怎麼說。在第二天快結束時,又要讓大家再選一次自己的型。

再次上課時,淑華老師再次讓我們重新選擇自己的型,看是否有與上次的有所不同?接下來,讓同一型的人一起對一些情境提出回答。藉由一群「同型」的人「反應」,也讓我們區辨出九種型的人的運作模式。在大家彼此互動中,也讓大家對這九型人更加的了解。

這四天的課程中,最大的收獲是:我重新看見與認識了自己。在頭二天的過程,我換了三個型,在最後一次,我認了我目前覺得很像「我」的這一型。這三型,和我之前在網路上測驗後得出來的型又不雷同。但這二天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後,不僅看見自己過往經驗帶來的模式…也會有種重新發現與看見自己的感覺。

而在接下來二天的課程中,除了從看見其他型人的反應中,能更理解與明白其他型人的運作模式;也在與自己同型的同學互相討論、互動中,好似從別人身上重新看見與認識自己。

在最後選定我所認的型的那一刻,會有種重新認識自己、與找回自己的感覺,也突然有種理解自己為何一直以來會這麼想、這麼做的原因了!心中真的超級感動與興奮的,好像也有股被認同的安定感產生了…一直以來,飄盪已久的心與感覺,也在那一刻落了地。而後,我就沒有再換其他型了。因為我知道,這就是「我」。

很開心上了這次的人格九型,從中看見自己、了解自己,進而接納自己。從來沒有那一刻這麼理解自己,就在「看見」之後:對內,有股安心;對外,有種豁然。看待這世界的角度就突然不同了起來,好像可以輕鬆來看身邊週遭人事物了。就算人格九型是虛假的自我,但也是為了讓我活下來而產生的,很感謝它的存在,陪伴著我一路走來;而今,終於能夠看到它。先看見它,同理它,有一天我也才能和它攜手一起回到淑華老師說的那個「家」。感謝這一切的安排,謝謝!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2025年九型人格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488

聯絡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心苑官方LINE帳號:https://lin.ee/DinL7sK

#淑華老師#杜華心苑心理商所#九型人格#自我成長

【NLP神乎其口課程學員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作者:Sandra

人生中能遇上淑華老師,真的是很寶貴的緣份。課程中所傳授的NLP心法與功法在老師的引導與示範過程中只能說是出神入化、渾然天成,在演練過程中不論遇到任何疑難雜症,老師下場輕鬆幾句就能化解演練時卡住的僵局;只能說真的是太佩服老師了。

這次課程中,我自己最大的收穫有三點:

1. 對於「價值觀&信念」有更深入的了解與清晰的區分,未來在生活中對於自己或他人在邁向目標時若遇到阻礙前進的限制性信念時,也才有下手處理的可能性。

2.神乎其口15招,招招都是紮實功,但真的需常常練習,方能見招拆招,找出行得通的招式;老師最後也提醒大家可隨時拿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或時事來練習分析各方發言究竟用的是哪一招,而自己在實作時,也要記得「沒有失敗,只有回饋」,讓剛上過課的我們感到心安許多。

3.自己覺得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透過VAK認識對方的 表現溝通方法與行為模式,這點應該算是內功心法吧!從基礎課程到第二階段的神乎其口,都是貫穿課程的核心。光是對於認識自己的模式就已不容易,何況是辨別他人;敏銳度與清晰度還有自身的中立客觀都是提昇的關鍵,但這點在淑華老師身上是可以深刻體驗到以及驗證其運用於實務工作時的有效度。

總之,淑華老師的課程是我會大力推薦非常好的實作課程,若有機會千萬別錯過。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2025年NLP課程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665

2025年九型人格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488

聯絡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心苑官方LINE帳號:https://lin.ee/DinL7sK

#NLP#淑華老師#杜華心苑心理商所#九型人格#自我成長

【憂鬱個案與家人之間需要一座理解的橋】

No Comments

撰文者:侯巧玲 臨床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小琪,17歲,一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少女。她有許多興趣,喜歡畫畫、看電影,也喜歡滑直排輪、喜歡爬山,以及享受和家人共度的時光。

然而,近來,小琪的心情變得容易低落。她發現自己的活力消失了,對事情提不起勁、容易哭泣。她試圖向家人表達她的感受,但卻發現他們似乎無法真正理解她的內心狀態。

每當小琪試圖向家人解釋她的情緒時,他們常用著「不要想太多」或者「每個人都有壓力你要克服它」來安慰她。他們或許是出於好意,但這些話語卻使得小琪感到更加孤立和無助。

小琪覺得家人似乎對她的困境缺乏理解,這使得她感到更加孤獨和沮喪。漸漸地,她不再試圖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即使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著能夠得到理解和支持,但小琪開始獨自面對內心的折磨。

上述的情形很常出現在憂鬱個案和家屬之間,憂鬱個案渴望家人的支持與理解,但又常常覺得家人不了解自己的苦、不了解自己生病了。那有哪些原因導致家人的無法理解呢?

缺乏直接經驗: 如果一個人從未親身經歷過憂鬱症或類似的情緒困擾,他們可能很難理解憂鬱症個案所經歷的內心痛苦。一般人的情緒經驗是難過、悲傷會隨時間緩和、可轉移注意力、即使難受仍可感受到其他正面的情緒,但憂鬱症個案所承受的是連日常的小事都變成困難、內心深處總是充滿了悲傷和絕望、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憂鬱症的情緒狀態與健康的人的情緒經驗截然不同。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來說,憂鬱症可能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

社會觀念和偏見: 雖然社會大眾對精神健康日益重視與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偏見和誤解,例如憂鬱症可能被認為是一種缺乏意志力、軟弱、抗壓力不足、或懶惰的表現,而不是一種醫療狀態。這些社會觀念和偏見可能阻礙家人對憂鬱症個案痛苦的真正理解。

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家人和個案擁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這可能導致他們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反應。家人可能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來評估事情,而這與個案的經驗可能不同。另外,個案可能會希望家人能更好地理解他們所處的情況和壓力,而家人則可能希望個案更多地考慮他們的觀點和建議。

家人和個案之間存在著各種因素,可能導致彼此不理解。簡言之,若要理解憂鬱症個案的痛苦,需要對憂鬱症本身有深入的了解,並且需要有同理心和尊重。個案需要的往往是家人能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關注來聆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會形成一股安全、穩定的力量,在個案被憂鬱壟罩時有支撐下去的勇氣。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侯巧玲臨床心理師#理解的橋#同理和尊重#聆聽想法和感受#穩定的力量#支撐的勇氣

可能是文字的圖形

所有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