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創傷知情:從自覺到自決的療傷之旅】

No Comments

撰文者:李嘉修 臨床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重點,

是能反覆覺察與體認自己的不安、疑慮、與恐懼感,

是過往創傷的印記與感受被觸動所致,

而非當下所經驗的人、事、物產生實際的威脅。

在原生家庭中經歷的心理創傷,對成長歷程有深遠的影響,可能導致低自尊、缺乏自信、容易自我懷疑、常感憂慮、難以相信他人,也容易產生孤獨感與缺乏歸屬感等後遺症。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與人接觸和相處最原初的地方,倘若在這當中缺乏關愛與溫暖,不受重視也缺乏自主性,反之,常是被忽略、責罵與挨打,便可能危及內在的自我價值感,使其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並相信這世界是充斥著危險的。

簡而言之,在原生家庭裡經歷心理創傷的人往往不相信自己,也難以信任他人。

Mia在成長歷程中,飽受許多可能連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心理創傷。雖然她未曾遭受嚴重虐打,不過小時候經常目睹酒後的父親,大聲咆哮喝斥母親、砸毀或摔爛東西,甚至與母親大打出手,這成了她兒時最避之唯恐不及的夢魘。

而印象中的媽媽,或許因為沉浸在自己悲傷的情緒裡,不僅常無力照顧Mia的心理需求,有時候甚至對Mia異常嚴格。她記得小學有次考試不小心沒考好,媽媽在半夜裡突然挖起熟睡的她,要求她跪在家門口反省,當時她雖然感到委屈,卻也認為是自己活該。

國中時有次她開心地買了件漂亮衣服,想在同學聚會時穿,沒想到媽媽突然發怒,責罵她亂花錢、就只知道玩,還拿起剪刀硬生生地把新衣服給剪破,當時她心裡感到很受傷也很憤怒。

Mia經常處於不知要責怪自己,抑或責怪爸媽的矛盾情緒之中,因為她知道爸媽相當辛苦,而且出發點是為她好,已盡他們所能供她吃飽穿暖及教育學習。最後她無法不這樣總結內心的糾結:「一定是我心裡有毛病吧!」

責怪父母的感覺很可怕,畢竟爸媽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長大,這種生養大於天的孝道觀念,經常讓人不由自主地把成長歷程所受的傷,全歸咎到自己身上,認定是自己不好,甚至相信必定是自己有問題。

然而重點不是咎責,也不是探究誰的錯,而是理解與認清自己內心所受的傷是真實的,更重要的是理解這絕對不是你的錯!

Mia說她諸多的心理困擾之一,就是無法好好地跟人相處,總覺得與人相處好難也好累。她意識到在跟人互動時,總是無法不在意他人的反應,經常要思前想後,深怕犯錯或是惹得對方不高興,而最終結果卻總是令自己更加懊悔。

有一回許久不見的朋友問Mia:「妳最近好嗎?」她心裡字斟句酌地想著:「如果我說很好,對方會不會以為我在炫耀些什麼?」、「如果我說不好的話,是否會讓對方擔心且造成對方困擾呢?」、「但若是我回答普通的話,似乎又太過敷衍了……」。

思來想去,最後Mia說了連自己都感覺困窘的話:「應該有六成好吧?可是好像也有四成的煩惱。」這種無所適從,彷彿動輒得咎並感到心累的互動經驗,可能都是源自童年心理創傷所產生的後遺症。

Mia總是無法忽視腦海中不時浮現的雜音:「別人會不會發現我是一個無趣的人?」、「我剛剛這樣講是不是很不得體?」、「主管說做事情不能三分鐘熱度是在說我吧?」、「朋友叫我不要一直說謝謝跟對不起,我真的是一個濫好人嗎?」、「我好像怎麼做都不對,是不是我能力太差?」、「心理師你是不是也覺得我很可笑?」

創傷知情 療傷的第一步

一個孩子在容易受到驚嚇的環境中成長,為了明哲保身,逐漸練就敏感於周遭環境變化的能力,尤其非常善於察言觀色,除了得戒慎恐懼地留意別惹家人不高興,還得盡其所能設法使家人感到安心與放心。雖然絕大多數時刻,家人的情緒反應,根本不是小小的Mia所能控制的。

許多家庭創傷的倖存者,在避兇都惟恐不及,更遑論趨吉的成長歷程中,自我的發展受到相當大的抑制,鮮少有在他人面前自在做自己的體驗。所以長大成人之後,往往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甚至壓根沒想過,也不敢想。

這些都是需要被看見的傷。我語重心長地跟Mia說:「我一點都不覺得妳可笑,可是妳的心在長大的過程中受傷了,如果妳願意的話,讓我陪妳一起走一段療傷的旅程吧!」

辨識出感受不好或情緒不佳,是從小到大烙印與殘留於身心記憶中的傷所致,是舊疾而非新傷,不是當下的處境不好,也不是自己不好,更非自己有什麼問題,是相當重要的。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重點,便是能反覆覺察與體認自己的不安、疑慮、與恐懼感,有很大一部分,是過往創傷的印記與感受被觸動所致,而非當下所經驗的人、事、物產生實際的威脅。可以辨識過去傷痛所帶來的後遺症,從而能夠選擇不同於以往的方式來回應,是療傷最為首要的第一步。

Mia曾經問我,為何在我們諮商的過程中,經常談到「覺察」?自我覺察,是心理諮商與治療中,相當重要且鼓勵培養的能力。然而光有覺察,可能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與困境帶來任何改變。我嘗試與Mia說明,自我覺察最終為的是能夠走向自我決定,換言之,自覺是為了自決。

有一則夫妻騎驢的故事頗發人深省。一對夫妻坐在一頭驢子上,路人見狀說,這頭驢子這麼瘦弱,你們夫妻倆加起來百來公斤,根本是虐待動物嘛!丈夫聽了便趕緊下來走路。此時另一路人說,哪有讓辛苦工作養家糊口的丈夫走路,妻子坐在驢子上享福的道理,好吧,只好讓丈夫坐上驢子。想當然爾,路人還是有話可說,唉唷!真是不懂憐香惜玉!最後不得已,夫妻兩人只好都下來牽著驢子走路。這時可以猜想路人反應吧,哈哈!笨死了!有驢子竟然不騎!

如果我們無法為自己的選擇定調,持續隨著他人的反應起舞,可能會被逼瘋而無所適從,最後夫妻倆只好一起合力扛起驢子走路了。有句話說得好:「當你活在別人的眼裡,就會死在別人的嘴裡。」

從自覺到自決

然而更令人困擾的,往往是來自內心的自我疑慮,以及腦海中所想像的他人的眼光與評價,才是真正惱人的根源。我們得清楚地意識到,沒有任何一種選擇與做法,可以盡善盡美,能夠討所有人歡心,必須認知到每一項選擇與決定都是種取捨。

覺察自己感受不好的來源,不斷認出這是創傷的後遺症所帶來不舒服的感受,放下自我苛責,理解不是自己有問題,而是舊疾隱隱作痛,並學習與內在的疑慮感共存,提醒自己,感受不好,不代表當下處境不好,也不代表我不好,然後持續練習堅定地為自己作主與作決定。

療傷無法速成,在往後人生的日子裡,能夠帶著覺察練習安頓與照顧自己曾經受傷的身心,更加看重自己,對自己更為寬容與慈悲,不斷去感受自己想要什麼,表達自己需要什麼,練習從自覺走向自決,慢慢地脫離過往有如驚弓之鳥而擔心受怕的狀態,然後可以越來越自在地做自己。

有一次諮商Mia對我說,她覺得自己最近好多了,她提出想要減少諮商頻率的想法。她的表達令我感到動容,我與Mia說,過去的她對於這樣的提議往往猶豫不決,因心中種種的顧慮而難以說出口,即使表達了,也會頻頻倒歉。

Mia笑著坦承說,其實她也鼓起很大的勇氣才說出口,並分享她留意到自己在生活中心境的轉變。比方說,當家人向她提出要求時,她可以更篤定地說出自己的感覺。和同事聚餐時也能夠更堅定地表達自己想要吃什麼。當朋友說她是焦慮依附型的人時,她也不再立即對號入座而警鈴大作,可以存而不論地先聽聽對方的想法。

她說很開心自己可以有如此的轉變,不再同過去一樣感到飄忽不定,彷彿在空中漂浮,只要別人隨意一句話,甚至自己的一個念頭,便開始動搖,對自己充滿疑慮。她形容這像是「落地」的感覺,雖說有時仍不免覺察心裡的不安和疑慮,但能鴨子划水般,更有意識地確認自己的方向與做法,更加自在地做自己了。

「真不容易!可以做自己的感覺真好。」我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感動,點點頭微笑地與Mia說:「自在,就是療癒最終要去的地方。」

*本文轉載於《張老師月刊》2024年2月號554期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李嘉修臨床心理師#創傷#療癒

【心苑祝福03】

No Comments

人們的各種情緒與感受都是自然存在的,也都有各自的重要性;

學習如何面對失落悲傷,與學習如何輕鬆自在同樣有價值。

人生無處不失落,但,人間也處處有溫情。

讓我們一起真誠地面對與體會每一個生命的珍珠。

#心苑祝福卡#杜華心苑心理諮商#史莊敬諮商心理師

【2025女性母職經驗支持團體–有時母親,有時自己】

No Comments

團體成員招募!!

女人啊,走入婚姻,生育、教養小孩,照顧家庭;負擔多重身份角色、背負社會、家庭多重期待下的妳,還好嗎?

母親啊,在這個相當磨人的角色底下,在成為母親的歷程中,妳失去了什麽?又收穫了什麽?妳是幸福的,焦慮的,挫折的還是有成就感并且是被療愈的呢?

華人社會結構對於「母親」的職份歷來存在著各種既定的想像,對於身置其中的「媽媽」們,妳的切身經驗與感受又是如何的呢?

或許妳正陷入在目前生活的矛盾、焦灼中,或許妳歷經所有依然堅定……….

若妳願意~

邀妳一起從自身經驗出發,從曾經年少到成為母親、作爲母親;透過語言的分享與交流,藉著媒材;在彼此交相的呼應中,細撫歲月的痕跡,同時也一同探討身份、角色以外,生命更多豐沛的意涵,智慧與創造!

【團體目標】:

1. 探索與分享母職經驗

2. 探討母職身份的限制與饋贈

3. 自我及生命的認識與探索

【團體帶領者】:李艷華 全職實習心理師

【招募對象】:對自我探索、自我成長有興趣和意願的女性(6-8人)

【團體時間】:每周五上午10:00~12:00(2小時)

(114年4/11–5/16,共6次)

【團體地點】:新竹市北區凌雲街32號(大鵬新城社區覺思空間)

【團體費用】:免費,僅收保證金1500元

(全程參與者於最後一堂課現金退還保證金)

【報名表單】:https://www.beclass.com/rid=294fec767d04d8a12e24

歡迎來電或加入杜華心苑官方Line洽詢~

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杜華心苑官方LINE帳號:@dowdslove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團體#女性#母職經驗#婚姻#家庭照顧#自我價值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查看洞察報告

加強推廣貼文

留言

分享

【NLP基礎課程學員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作者:冬日

生活中與孩子溝通遇到了很多的困難,看到了淑華老師設開設的NLP自助助人系列課程,雖然不懂什麼是NLP,在問了谷哥老師之後依然搞不清NLP是什麼的情況下,還是抱著好奇的心情報名了這次基礎課程。課程結束後,很開心和慶幸自己有報名了這次的課程。


課程一開始我就被老師給驚嚇到:當老師正在簡單介紹催眠治療時,瞬間「催眠治療?不可能有效果吧?」的想法就從心底冒了出來,一邊想著我不相信催眠,一邊想著上課的人這麼多,雖然老師看起來有關注到每個學員,但應該不可能留意到每個學員的狀況吧?下一秒鐘,老師竟然看著我說:「○○,你不相信催眠,是嗎?」而後老師很輕鬆地繼續介紹說明催眠和其他心理學派與NLP的發展,當下我受到很大的震撼,原來淑華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一直都有在關注每位學員的狀態,並及時給予善意正向的回饋。


在團體練習裡,老師帶著大家體驗了很多NLP的技巧,將理論化為實作,有了課堂上的經驗,幫助我比較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練習常常使用感官測量覺察自己與別人;與家人互動時,現在我知道提醒自己多運用感官性的語言表達,覺察自己是否使用非感官性語言解讀別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在課堂老師上直接帶著大家經驗問題框與結果框的不同感受,幫助我很快地覺察到:遇到問題時,我慣常使用問題框面對,雖然幫助自己看清問題,但經常因此而陷入迴圈不知如何處理問題;原來我可以運用結果框來解決問題。


多年下來忙碌的生活累積了很多的疲憊感,加上青春期孩子叛逆的行為讓我招架不住,更是推著我諮商,參加各種課程,努力學習調整自己,有很多的斬獲和改變,只是對於這樣「充實」的生活,心底還是會有疑惑,總覺得缺少了什麼?經由老師課程的帶領,豁然開朗,原來我忘了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忽視了自己五種感官的運作,讓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刻就那麼過去了。


還有特別要感謝老師幫助我看見自己在和孩子互動中可以努力的方向。感謝老師安排讓我演繹孩子讓我最困擾的姿態,體會當孩子想找人發洩情緒時,出其不意才會是有效的中斷策略,我需要改變我的和孩子互動的慣性。老師的一席話也幫助我覺察一直以來我對孩子過度的擔憂不敢放手讓我們的關係太緊密了,我需要和孩子拉開一些距離設立界線,不只是孩子需要學會尊重父母,我也需要學習信任孩子留空間讓他有機會學習為自己負責。


淑華老師說:「您若視NLP為技巧,它將服侍人的頭腦;您若賦予NLP靈魂,它將服侍人的靈魂。這取決您的決定。」在整個課程中,老師言談間展現出來的自在、從容、清明和喜悅感讓這段話的說服力爆表!讓人心嚮往之。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2025年NLP課程活動專頁: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665

聯絡電話:03-573-6178;0965398978

心苑官方LINE帳號:https://lin.ee/DinL7sK

#NLP#淑華老師#杜華心苑心理商所#自我成長

【心靈的燭光-諮商心得分享】

No Comments

分享者:Becky

當初會來到杜華心苑,起因是一段即將面臨分崩離析的婚姻關係。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心中載滿著各種憤恨、憂傷、不甘與疲憊,而來到這裡。

起初並沒有抱著任何期望,面對自己做出的決定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內心的憂慮、焦急和無力,因為身邊接收太多負面、抱怨和斥責的聲音,淹沒了自己的意志。在每天黯淡無光的日子,即使如起床般的日常,都需費盡全身力氣才能將沉重的身子從海底撈出。直到遇見梅慧老師,仔細且認真聆聽我內心受傷的聲音,並以第三人客觀柔聲的與我理清自己當前的狀況,使我感到谷底深淵之中仍有一絲光明。

事隔許久,因緣際會再次與梅慧老師相約諮商。在每次與老師諮商的過程中,老師與我一同梳理自己的狀態,並試著找到屬於我自己未來的定位。每一次的諮商,都是對自己更加的理解;同時,也能感覺到自己透過每次的諮商,許多的茫然與不確定在腦海中朦朧的迷霧逐漸散去。即便有些問題的答案依然未知,不過伴隨著老師鼓舞的聲音,使我能堅定的持續走下去。

雖然生活仍有許多難題仍未獲解決,甚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過每當回想起與梅慧老師諮商的時光,想著人生中能有這樣溫暖的時間、心理的傷痛被撫平,也能有更多勇氣面對人生的困難。謝謝老師陪伴我度過最艱難的時刻、溫柔地肯定我的價值,也幫助我找尋內在的勇氣,謝謝梅慧老師!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諮商#溫暖#傷痛被撫平#肯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