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理諮商

【拖延的背後】

No Comments
撰文者:李艷華 實習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生活中常常會聽見或遇見拖延的現象或行為,拖延也時常會被掛在嘴邊;是許多人的困擾。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地方,如出門困難;明明與好友約好見面的時間,卻總是無法如時赴約;遲到便成了常態。這不僅影響個人的狀態,有時候也會影響人際關係。

對於在寫報告、工作等場域更是讓人熟悉不過,總是壓著線繳交的報告,總想著要提早一點開始才好,但還是明天再開始吧;事情總是能拖就拖,直到撐到最後一刻;一坐在電腦桌前就想吃吃東西、滑滑手機、看看短視頻⋯⋯

在最後的時刻總算是趕出來了,但過程中所消耗的精神、壓力卻是不少呢!

對於身邊的人而言,常常很火大;特別是父母、長官:「為什麼不趕快做完就好了⋯⋯」。但對於拖延者而言,可能也有老神在在的人,但也有在過程中會焦慮、心情起伏的人。有時會對自己感到生氣、後悔、自責,也會影響工作、學業、家庭,甚至是整個生活;其實壓力並不小。

那麼,既然沒有「好處」為何會拖延呢?坊間關於探討拖延症的著作有許多,《拖延心理學》一書的作者珍.博克&萊諾拉.袁在他們的著作中表示:拖延不是時間管理問題或品格缺失,而是一種心理症候群。它涉及的因素較多,形成拖延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作者在書中將造成拖延的成因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有常常把自我價值與能力、表現劃上等號的害怕失敗型;有擔心成功需要付出時間、心力等代價太多,或覺得自己不會成功、不配成功的害怕成功型;以拖延的方式來獲得掌控感、或透過拖延宣示自己是獨立自主、反對受控的反抗權威型;也有在關係界線上,因無法獨自生存、應對事情的焦慮,拒絕獨行的害怕分離型拖延;和害怕與人親近、被逼近、壓迫、催促或被要求的害怕親近型拖延;當然也有其他像個人主觀時間觀或時間感與客觀時間不同步的因素,或大腦神經運作的生理因素等。

對於深陷拖延困擾的你來說,覺得自己比較像哪一種類型,或好像不止在一個類型上有共鳴呢?無論是什麼,或許我們知道:拖延的背後有一些我們害怕面對的、或無力應對的部分;而拖延正是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我們不用立即地去面對我們無力或脆弱的地方;它是我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機制。擺脫拖延,它不只是在行為上的調整,它更需要我們去了解自己拖延背後的根源是什麼;或許內在的一些擔心、害怕、或慾望被看見或處理,外顯的一些行為問題也會得到適當的調整。

參考書籍:《拖延心理學》,珍.博克&萊諾拉.袁著(2018,第三版)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諮商預約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心理諮商 #李艷華實習心理師 #拖延背後 #保護機制 #適當調整

【諮商心情分享-誠實面對自己】

No Comments

作者:卡皮巴拉

人只要稍微有在認真工作,就一定會遭逢各種巨大的壓力。偏偏這個社會有一派聲音,喜歡讚頌人要有強大的抗壓性,有意無意的視扛不起壓力的人是脆弱草莓。過去的我大概是內化了這樣的看法,以至於在面臨困難的時候,習慣將壓力一波又一波往肩上攬,一昧要求自己必須強大。

扛不住了,就開始看扁自己: 我怎麼這麼沒用?這麼一點點事就不行了,我好無能。就這樣迅速放大自己的弱點,並用力撻伐,最後把自己逼到崩潰。踏進諮商室開始說自己的故事,眼淚就沒停過。一邊說還一邊覺得羞愧,怎麼這點小事就能讓我崩潰。

心理師輕輕微笑,慢慢傾聽,我感覺到自己大量而混亂情緒被接住了,彷彿有人知道我正在受苦,願意理解這份煎熬,這樣的感受讓我覺得安心許多。接著在每堂諮商中,明珠老師循循善誘,引導我發現,我其實非常的努力了,而且也累積了強大的力量,但可能對自身的期許太高(或根本不合理),不符合自我的期待,不知不覺中開始貶抑自己,否定自我價值,不斷放大自己的弱點,甚至連本來的優點也都無視了,最後眼前只剩下一個無能的人。

聊著聊著,原來那個自信的我漸漸回來了,一點一滴建立起原本即將崩潰殆盡的自我價值。這是明珠老師厲害之處,我只感覺她輕輕地微笑,慢慢地引導,然後四兩撥千金般把我從地獄中慢慢拉回人間,拋掉自製的桎梏,重新好好做人。老師交代: 人要小心自己對自己說的話,自我評價的語言有強大的應驗效果,要有意識地審慎為之。

諮商的歷程和好友聊天解悶,是完全不同的歷程。如果和朋友聊天喝酒,傾訴煩惱,一覺醒來之後,仍然感覺壓力不動如山大,那麼也許可以試試來找心理師。這是開誠布公,誠實面對自己的歷程,讓專業的心理師陪伴我們走過人生困難時期,從而蛻變成更好的人。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諮商#理解#陪伴#情緒

【調節情緒之外 記得日常保養】

No Comments

撰文者:陳韻如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近幾年,越來越多心理健康相關資訊提到「情緒調節」這個概念,當我們經驗到較強烈的情緒時,我們需要運用當下現有的資源來因應眼前的不適,可能是深呼吸,可能是輕輕搖晃身體,可能是環顧周圍環境一圈,可能是大力道地抓握或按壓身體部位,也可能是喝杯冰水。透過調節,我們可以讓已經激發的神經系統稍微緩和,調整我們的步調,整理我們的思緒。

值得一提的是,調節的過程不一定是溫柔平和的。即便如此,透過反覆練習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我們能夠一次比一次更有所覺知地回到當下,更有能力為自己暴衝(或暴跌)的情緒踩剎車。

話說回來,我一直認為,情緒調節的練習固然重要,但那就像是為一台已經拋錨在路旁的車子尋求支援,如果有機會,我們是否可以在日常就把車子保養好,定期檢驗?就如同我們對待任何極度精密的儀器,需要隨時校正。

情緒的日常保養,是刻意地將自我照顧放入自己的行程安排裡。我們會為了長遠的身體健康著想,在平時就攝取均衡的營養,那自然也應該為了長遠的心理健康著想,在日常中滋養灌溉身心所需的養分。有趣的是,我們經常誤會了養分的來源。誤以為透過看劇看小說、打遊戲、線上購物、享用美食等方式,能夠舒緩我們的壓力、轉移我們的注意力、照顧好我們的情緒。

事實上,我們在從事上述活動時,經常只是下意識地、自動化地在做而已。做完之後,反而更悶、更疲憊、更空虛。這時候,很需要重新盤點我們的身心資源。所謂的「身心資源」,指的是任何能夠為你充飽電的人事時地物。多數時候,我們會認為好好休息就是為自己充電,不過,休息也分很多層次。

生理層次的休息:伸展身體、散步、按摩、睡覺;認知層次的休息:關掉手機、離開社交媒體、避免過多的資訊;情緒層次的休息:避免壓力情境、寫日記、信任深度的對話;感官層次的休息:聆聽慢節奏的音樂、練習深度呼吸、閉上眼;創造力層次的休息:請休假不上班、經營一個興趣、從事手作;社交層次的休息:跟摯友相處、避免飯局、練習獨處;精神層次的休息:禱告、走進大自然、冥想。

日常的情緒保養,可以讓我們逐漸拓展出更闊綽的心理餘裕,來面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情緒波動與起伏,而這份保養就如同鍛鍊肌肉或伸展拉筋,都需要每天的刻意練習。

參考資料:https://mindfulhealthsolutions.com/embrace-these-7……/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https://www.dowdslove.url.tw/?page_id=2851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陳韻如諮商心理師#調節情緒#自我照顧

【在吹起情緒風暴前,你也有能力好好接住你自己!】

No Comments

-諮商心情分享

作者:匿名

長大後,有了忙碌的工作、新的家庭成員,某些煩惱、困難好像不知道該和誰說,若接收到了「你想太多了啦!」、「工作就是要做就不要叫!要叫就不要做!」的反饋,爾後更是不知該如何傾吐,說出口的煩惱好像小題大作、不懂珍惜,甚至其實問題都是出在自己的身上,全數塞回心裡的煩惱越滾越大,到最後就快要被淹沒了。

本認為要做到退休的工作,總是傾入心力完成交辦事項,但不願再承受職場上的不公平而選擇裸辭,但卻又感到是錯誤的決定,這樣的折磨把我帶到情緒的最低點,卻又不知道該和誰說,覺察到自己很需要一個可以說話的對象,一個不帶任何框架地聆聽你的苦楚的人,踏上心理諮商是我的選擇,或許也是你可以考慮的選擇。很多時候你需要為自己消消已經鼓脹的氣,在不管是向外炸開或是向內炸開之前先接住自己,給自己一些溫柔的空間和諮商師一起梳理。

透過晤談,來回地說說自己的憂慮、憤怒、疑惑及困擾,這些都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絕對的對錯,只在這一來一往間漸漸看清楚自己的情緒,透過諮商師的專業引導,練習好好安頓自己的身心。說出口的煩惱沒有被攻擊、嫌棄,它也就這麼慢慢地在消逝,雖不會立刻消失無影蹤,偶而還會再跳出來,但你也知道可以慢慢練習讓它消逝;被理解後的自己或許也會做出相對對自己更好的決定。

我也曾想過,若我在職場情緒開始往下墜的時候,多一點敏銳覺察,提早向外求援,或許不用滾到這麼低谷的位置。

我們不用把自己帶到這麼深淵的地方,找個專業客觀的第三者聊一聊,我們自己就可以做那個先接住自己的人。祝福你走在自己喜歡的路上,併著諮商師溫柔地引領,陪伴你壯大心靈肌肉。當你願意接住自己,一切都會轉好的。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諮商#諮商心得#理解#陪伴#情緒